风莲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
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
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
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风莲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
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
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
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我梦见自己置身于大唐宫殿中,春日的白昼悠长舒缓,正看到舞女们舞到裙摆飘动的美妙时刻。
她们如同翠绿云彩般的队列仪仗,身着红霞般的舞衣,动作舒缓,双手轻轻下垂。
忽然间急促的鼓声响起,催促她们起舞,那模样如同彩色的凤凰受惊后纷乱飞散。
从梦中醒来,再也见不到那些如玉妃般美好的舞女,只见满池荷花,正被风吹动。
1.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末年词人,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发亡国之痛和漂泊之感,有《竹山词》传世。
2. "燕归梁"词牌起源于宋代,格律多为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押平声韵,适合表达细腻委婉的情感。
3. 词中运用了"以梦写醒"、"以物喻人"的表现手法,通过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凄凉,将荷花比作舞女,形象生动。
4. 宋末词人常借咏物来寄托亡国之思,蒋捷这首词便是典型代表,表面咏风莲,实则暗含对故国的怀念。
5. 词中色彩描写极为出色,"翠云"与"绛霞"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体现了宋词注重意境营造的特点。
《燕归梁·风莲》是蒋捷借景抒情的名篇,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首词。
首先,从结构上看,全词采用"梦境-现实"的双线结构。上片极力描绘梦中唐宫舞女的优美舞姿,营造出繁华盛世的景象;下片通过急促的鼓声打破宁静,随后转入现实,以风中荷花作结。这种结构安排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词的艺术张力。
其次,从意象选择来看,"风莲"是全词的核心意象。作者先以舞女喻莲,通过描写舞女的服饰、姿态,暗写莲花的色彩与形态;后又以莲喻舞女,梦回不见舞女,只见风中荷花,首尾呼应,物我交融,将风中之莲的动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从情感表达来看,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宋亡后,蒋捷不愿仕元,隐居山林,词中繁华的唐宫梦境实则是对南宋故国的追忆,而"梦回不见"的失落感和风中荷花的飘摇之态,则寄托了作者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赏析这首词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如何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同时感受宋末词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与艺术匠心。
这首词构思巧妙,以梦境起笔,以现实作结,形成鲜明对比,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上片描绘梦中唐宫舞景,"春昼迟"点出环境的安闲,"曳裾时"写出舞姿的曼妙,"翠云队仗绛霞衣"色彩鲜明,"慢腾腾,手双垂"动作舒缓,营造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下片笔锋一转,"忽然急鼓催将起"打破了之前的宁静,"似彩凤、乱惊飞"写出舞姿的急促变化。结尾"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是全词点睛之笔,梦境消逝,眼前只有被风吹动的荷花,将梦境与现实、虚幻与真实巧妙连接,既点题"风莲",又寄托了深沉的感慨,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与现实的凄凉融为一体,意境深远。
全词语言清丽,比喻贴切,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将风中之莲的动态美与梦中舞女的姿态相互映衬,构思新颖,情感真挚,是咏物抒情的佳作。
蒋捷是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其词作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和对往昔的追忆。这首《燕归梁·风莲》是他借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既可能是作者对南宋繁华逝去的哀叹,也可能是借风莲意象表达身世漂泊之感。蒋捷常以物咏怀,将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此词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通过对荷花被风吹动的描写,暗喻世事变迁与人生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