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序

夏清男 〔当代〕

清明序长风欲静,云遮阳暗, 山高逶迤,群松洗翠,野花零绽,细雨游丝,吹面珠落,泪痕尽掩。

独立碑前,肃颜凝目,遥思当年,英雄百万,炎黄一脉,豪气传承,彪炳千古,天地同敬。

遐思触心,激情难抑,血若潮涌。

转恨年少无知,荒志盲随,学无所成,反累双亲。

哪得先辈豪情,叱咤风云,前仆后继,成就造福之功。

吾生之渺,沧海一粟,未得修身,更莫敢言,兼济天下。

今始悔悟,泪随雨流,仰首望天,闭目长叹。

顿失童心,满腹新愁,未晓何日,怡欣可还?念及东坡,竹杖芒鞋,风雨听任。

况吾年少,何须悲慨,浪子回头,当金不换。

自此立誓,登山为峰,临海作岸,生当人杰,名随史流。

清明天暗迷途影云重,无限江山烟雨中。

寻路登临唯闻鹊,踏草青青怨无声。

前人浴血后人福,后人感恩前人忠,洒土献花飞黄纸,三分默悼九州同。

遥想当年埋魂处,千军铁骑血流红。

心若悲惜情自凄,墓前无语祭英雄。

莫畏前路艰伴险,碧浪银花共潮生。

且思将士千百战,无论胜败尽皆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清明时节,风好像想要停下,云朵遮住了太阳,天色暗沉。山峦连绵起伏,众多松树经过雨水洗涤愈发翠绿,野外的花朵零星开放,细雨如游丝般飘落,打在脸上像珠子滚落,仿佛能掩盖住泪痕。

独自站立在碑前,神情严肃,凝视着远方,遥想起当年,百万英雄们,同为炎黄子孙,传承着豪迈的气概,他们的功绩千古流传,天地都为之敬重。

遐思触动内心,激情难以抑制,血液如潮水般涌动。

转而悔恨自己年少时无知,荒废志向,盲目随从,学业没有成就,反而拖累了父母。

哪里能有先辈们的豪情壮志,叱咤风云,前仆后继,成就造福世人的功业。

我这一生如此渺小,就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连自身修养都没做好,更不敢说去兼济天下。

如今开始悔悟,泪水随着雨水流淌,仰起头望着天空,闭上眼睛长叹。

顿时失去了童心,满心都是新的忧愁,不知道什么时候,愉悦的心情才能回来。想到苏东坡,手持竹杖,脚穿芒鞋,任凭风雨吹打。

何况我还年少,何必如此悲叹感慨,浪子回头,应当比金子还珍贵。

从此立下誓言,登上山峰就要成为顶峰,面对大海就要成为海岸,活着就要做杰出的人物,让名字随着历史流传。

清明时节天色昏暗,迷路的影子在云雾中显得格外沉重,无限的江山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寻找道路登上高处只听到喜鹊的叫声,脚踏着青青的草地,哀怨却无声。

前人浴血奋战为后人带来了幸福,后人感恩前人的忠诚,洒土献花,烧着黄纸,三分默默悼念之情九州相同。

遥想当年英雄们埋葬忠魂的地方,千军万马,铁骑奔腾,血流成河。

心中若有悲惜之情,自然会感到凄凉,在墓前默默无语祭奠英雄。

不要畏惧前方道路艰难险阻,就像碧绿的波浪和银色的浪花一同随着潮水涌起。

想想将士们经历千百次战斗,无论胜负都有功劳。

1. 诗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如“清明序长风欲静,云遮阳暗”等,这种写作手法可以增强诗词的感染力。

2. 引用了苏轼“竹杖芒鞋”的典故,使诗词更具文化底蕴。

3. 运用对比手法,将先辈的豪情壮志与自己的年少无知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反思和决心。

4. 了解“炎黄一脉”“沧海一粟”“兼济天下”“生当人杰”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 清明序:点明时间为清明时节。
  • 长风欲静:风好像想要停止。
  • 云遮阳暗:云朵遮住太阳,天色变暗。
  • 山高逶迤:山峦连绵起伏。
  • 群松洗翠:众多松树被雨水洗涤后更加翠绿。
  • 野花零绽:野外的花朵零星开放。
  • 细雨游丝:细雨如游丝般飘落。
  • 吹面珠落:雨水打在脸上像珠子滚落。
  • 泪痕尽掩:泪水仿佛被雨水掩盖。
  • 炎黄一脉:指同为炎黄子孙。
  • 豪气传承:豪迈的气概代代相传。
  • 彪炳千古:功绩流传千古。
  • 荒志盲随:荒废志向,盲目随从。
  • 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
  • 修身:提高自身修养。
  • 兼济天下: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
  • 竹杖芒鞋:出自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形容从容自在的状态。
  • 浪子回头:指不务正业的人改邪归正。
  • 生当人杰:活着就要做杰出的人物。
  • 飞黄纸:烧黄纸祭奠先人。

这首《清明序》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作者对先辈英雄的缅怀和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从结构上看,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景和缅怀先辈,后半部分则侧重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这种结构安排使诗歌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在语言表达上,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描写,如“山高逶迤,群松洗翠”“细雨游丝,吹面珠落”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清明时节的凄凉和凝重。同时,作者也使用了一些典故和成语,如“竹杖芒鞋”“沧海一粟”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从情感上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从哀伤、悔恨到振奋、激昂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在面对先辈的功绩时,对自己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先辈的崇敬之情,也激励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诗的开篇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凄凉景象,如“长风欲静,云遮阳暗,山高逶迤,群松洗翠,野花零绽,细雨游丝,吹面珠落,泪痕尽掩”,营造出一种沉重、哀伤的氛围,为后文对先辈的缅怀和自我反思做铺垫。

接着作者遥思当年英雄,“英雄百万,炎黄一脉,豪气传承,彪炳千古,天地同敬”,表达了对先辈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转恨年少无知,荒志盲随,学无所成,反累双亲”,体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责。

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作者又受到苏轼“竹杖芒鞋”精神的鼓舞,“况吾年少,何须悲慨,浪子回头,当金不换”,展现出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继续深化主题,通过描写清明祭祀的场景,“洒土献花飞黄纸,三分默悼九州同”,表达了后人对前人的感恩之情,同时也激励自己要像先辈们一样,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生当人杰,名随史流”。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先辈的缅怀和崇敬,又有对自己的反思和激励,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的诗作。

此诗创作于清明时节,作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到英雄纪念碑前,看到周围的自然景象,引发了对先辈英雄的缅怀之情。可能作者当时正处于人生的迷茫阶段,看到先辈们的功绩,对比自己的现状,从而产生了悔恨和反思,进而激发了奋发图强的决心。

作者信息
夏清男

夏清男(1986——),原名夏亮亮,笔名清男,祖籍山东威海。自小爱好古文诗词对联等古代文学。初中时,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搜寻背诵诗词中的千古名句。高中时,对古文产生浓厚兴趣,对古代文学的理解更深一层。现今就读于青岛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刚入大学时开始拾笔试写诗词,至今作品百余篇,多为自己生活情感的宣泄,多次参加征文大赛获奖,部分作品在《理工青年》校报上发表。

古诗数量:11名句数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