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意

谭嗣同 〔清朝〕

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

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

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

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

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

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

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

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

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

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有志之士感叹时光像流水一样逝去,远行的人悲叹旅途的风寒。

风寒还能得到温暖,流水逝去却不会再回来!何况我与志同道合的人分别,相隔遥遥千里。

握着船缆、拉着衣袖哭泣着将要分别,青草青翠却也会凋零。

漫长的旅途广阔无边,形体分离让人肝肠寸断。

用什么来装点轻便的行装?用鲛人织的薄纱缝制像云一样的衣裳。

用什么来增添出行的气派?用宝剑和丁香结。

用什么来表达深切的思念?用东海的珊瑚枝。

用什么来慰藉远方的你?勤奋修身,珍惜短暂的时光。

逝去的欢乐无法再延续,美好的相会只能勉强约定。

为你唱歌,为你起舞,你只管前行,不要自寻苦恼。

1.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著作有《仁学》等。

2.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通过风寒可暖与水逝不还的对比,突出时光流逝的不可逆转。

3. 诗中“何以……”的句式为排比,增强了语势,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4. 鲛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生活在海中的人,传说能织出薄如蝉翼的鲛绡,其眼泪能化为珍珠。

5. 丁香结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愁思,如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 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
  • 水逝:像水一样流逝,比喻时光消逝。
  • 行子:远行的人。
  • 风寒:旅途的寒冷。
  • 同志:志同道合的人。
  • 缆祛:缆,船缆;祛,衣袖。此处指分别时握着船缆、拉着衣袖的情景。
  • :凋零、枯萎。
  • 修途:漫长的路途。
  • 浩渺漫:广阔无边的样子。
  • 形分:形体分离。
  • 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薄纱。
  • 云裳:像云一样美丽的衣裳。
  • 行色:出行时的神态、气派。
  • 丁香结:丁香的花蕾,常用来象征愁思,此处也可能指装饰品。
  • 劳思:深切的思念。
  • 珊瑚枝:珊瑚的枝条,珍贵之物,用来表达情意。
  • 辽远:遥远,指远方的人。
  • 勤修:勤奋修身治学。
  • 坠欢:逝去的欢乐。
  • 嘉会:美好的相会。
  • 强相期:勉强约定。
  • 君弟行:你只管前行。弟,通“第”,只管。
  • 毋自苦:不要自寻苦恼。

《别意》是谭嗣同的一首离别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将个人的离别之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得这种愁绪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带有一定的家国情怀。在那个国家危难、变法图强的年代,与同志的分别可能意味着前路更加艰难,所以诗中的悲伤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

其次,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运用了起兴、对比、排比等多种手法。起兴手法的运用让诗歌开篇自然,引出下文的离别之情;对比手法的使用则突出了时光的可贵和离别的沉重;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让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得以充分展现。

再者,从思想内涵来看,诗中不仅有离别时的伤感,更有对未来的期盼和对友人的勉励。“勤修惜日短”体现了诗人对修身治学的重视,“君弟行,毋自苦”则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这些都让这首离别诗超越了一般的送别之作,具有更深沉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了解到谭嗣同等维新志士的精神境界,体会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理想与追求。

全诗围绕“别意”展开,情感真挚而深沉。开篇以“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起兴,将志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行子对旅途风寒的悲叹相结合,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接着“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时光一去不返的无奈,进而引出与同志分别的悲痛,“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强化了离别的沉重。

中间部分详细描绘了分别的场景和对友人的牵挂。“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以具体的动作和景物烘托离别的悲伤;“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则写出了旅途的遥远和分离的痛苦。随后连用四个“何以”,分别从行装、行色、思念、慰藉等方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构思巧妙,情感饱满。

结尾“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虽有对逝去欢乐的惋惜,但更有对未来相会的期盼。最后“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则以洒脱的姿态勉励友人,情感由悲转壮,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对理想的执着。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层层递进,将离别之愁与家国情怀巧妙融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谭嗣同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一生致力于变法图强。此诗题为《别意》,从内容来看,应是诗人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分别时所作。当时社会动荡,维新变法运动正处在艰难的进程中,诗人与同志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奔走,分别在所难免。诗中既抒发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体现了对友人的勉励和对理想的坚守,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知识分子的情怀与追求。

作者信息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古诗数量:42名句数量: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