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

谭嗣同 〔清朝〕

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

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

渔火随星出,云帆夹浪奔。

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野外的狗对着丛生的草木狂吠,由此可知那幽深的树林里有村庄。江岸荒凉,一切生物都寂静无声,残缺的月亮被昏暗的烟雾笼罩。渔船上的灯火随着星星一同出现,扬起的云帆夹着波浪向前奔腾。摇橹的声音惊醒了我未做完的梦,船儿在江面上摇曳着从江底升起。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富有激情,常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来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此外,诗中的意象如“野犬”“渔火”“云帆”等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为诗歌增添了内涵。

  • 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 暝烟:傍晚的烟雾。
  • 江根:江岸。

从诗句的理解来看,诗人在江行途中,先是通过听觉(野犬吠声)感知到周围的环境,进而描绘出一幅寂静而又略带神秘的画面。随着视角的转换,又展现出江上的动态之美,如渔火和云帆。最后以橹声惊醒梦境结尾,给人一种余韵悠长的感觉。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既有对旅途寂寞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诗人可能借景抒情,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融入到了诗中的每一个场景之中。对于读者来说,欣赏这首诗可以从画面感、意境和情感等多个角度入手,感受谭嗣同诗歌的独特魅力。

此诗意境幽远,开篇“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通过野犬的叫声侧面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同时也暗示了有人烟的存在,给寂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气。“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描绘出江岸的荒凉和夜晚的昏暗,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渔火随星出,云帆夹浪奔”则展现出动态的画面,渔火与星星交相辉映,云帆在波浪中疾驰,富有生机与活力,与前文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橹声打破了梦境,将诗人从虚幻拉回现实,船在江面上摇曳,给人一种缥缈、不确定的感觉,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思绪起伏。整首诗情景交融,既展现了旅途的所见之景,又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谭嗣同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多次游历大江南北。这首《江行》很可能是他某次行船途中所作。当时的他或许正处于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个人理想的追求中,在江行的旅途中,将所见所感融入诗中。

作者信息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古诗数量:42名句数量: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