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游

贺铸 〔宋朝〕

(水调歌头)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

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流连长夜,吟醉送年华。

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蓬窗罅,犹唱《后庭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南方一带本来就山清水秀,景色优美,魏晋六代以来却逐渐奢靡豪奢起来。那时台城之内多游乐,宫中的官女也善吟诗填词。她们在清凉的夏天游览亭台楼观,在璧月高悬的漫漫长夜中流连,以吟诗醉酒的方式打发时光。回首往事,那些华丽宫殿的飞鸳瓦如今已不复存在,真羡慕那井中的青蛙。寻访乌衣巷,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已成了白社,连车子都难以通行。过去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如今那双双燕子又飞到谁家去了呢?楼外银河横斜,北斗星高挂,秦淮河上潮水已平,寒霜落下,船桅的影子倒映在寒沙之上。在小船的窗户缝隙里,还传来人们唱《后庭花》的声音。

1. 贺铸,北宋词人,其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长。

2. “水调歌头”是常见的词牌名,许多词人都曾以此词牌创作。

3. 乌衣巷因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居住而闻名,是东晋南朝时期的文化中心之一。

4. 《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常被用来借古讽今,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 水调歌头:词牌名。
  • 潇洒:指山水清丽。
  • 六代: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 :逐渐。
  • 豪奢:豪华奢侈。
  • 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为东晋、南朝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
  • 游冶:出游寻乐。
  • 襞笺:即折纸,指写诗填词。
  • 宫娃:宫女。
  • 云观:高耸的楼观。
  • 璧月:月圆如璧,指月亮。
  • 飞鸳瓦:指宫殿上的瓦。
  • 井中蛙:指南陈后主陈叔宝,隋军破城时,他与张丽华、孔贵嫔躲入景阳宫井中,后被隋军俘虏。
  • 乌衣: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的住宅区。
  • 白社:本为洛阳地名,东晋高士董京披发而行,逍遥吟咏,常宿白社中,后因用以泛指隐士所居之处。这里指乌衣巷已变得冷落荒凉。
  • 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望族。
  • 河横斗挂:银河横斜,北斗星高挂,形容夜深。
  • :指秦淮河。
  • 樯影:船桅的影子。
  • 蓬窗罅:指小船的窗户缝隙。
  •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这首《台城游》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佳作。作者先描绘了南方的自然之美,然后笔锋一转,讲述了六朝的奢靡之风。通过对台城、乌衣巷等古迹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兴衰变迁。在创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如“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将昔日宫殿的华丽与如今的破败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无情。“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则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同时,作者以《后庭花》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歌曲结尾,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对于我们来说,这首词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更提醒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居安思危。

这首词以景起笔,描绘了南方原本的秀丽景色,然而六代以来的豪奢之风却让这片土地染上了奢靡的色彩。上阕通过描写台城宫女的游冶、吟诗醉酒等场景,展现了六朝的繁华与荒淫。“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一句,以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昔日繁华的惋惜。下阕则聚焦于乌衣巷的变迁,昔日的豪门望族如今已不复存在,唯有双燕依旧。“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历史的沧桑感。结尾“蓬窗罅,犹唱《后庭花》”,借《后庭花》这一亡国之音,暗示当时的社会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作者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担忧。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贺铸一生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他常借游览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可能是他游览南京台城等古迹时,有感于六朝的兴衰而创作的。当时北宋社会表面上繁华,但内部已潜伏着诸多危机,作者或许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的忧虑。

作者信息
贺铸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古诗数量:1141名句数量: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