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

李觏 〔宋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人们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看不到我的家。我怨恨那碧绿的青山把我和家乡隔开,可那碧绿的青山啊,又被层层暮云遮掩。

1. 作者李觏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2. 此诗运用了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使思乡之情不断加深。

3. 诗中使用了多个意象,如落日、天涯、碧山、暮云等,这些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离别、思乡等情感。

  • 落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 望极:极目远望。
  • 碧山:青山。
  • 暮云:傍晚的云。

这首诗围绕“望”字展开,通过诗人的视线移动,展现了他内心的思乡之苦。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要注意诗中意象的运用,感受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此外,我们还可以对比其他思乡题材的古诗,了解不同诗人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的不同手法。

这首诗以落日、天涯、碧山、暮云等意象,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前两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先借他人之口说出落日之处便是天涯,然后自己极目远望,却看不到家乡,将思乡之情推向一个小高潮。后两句“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本已怨恨青山阻隔了自己与家乡的视线,可没想到青山又被暮云遮住,使自己的思乡之情更加难以排遣。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诗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从诗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作者在羁旅途中所作。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望着落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古诗数量:18名句数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