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曲

刘秉忠 〔元朝〕

盼和风春雨如膏,花发南枝,北岸冰销。

夭桃似火,杨柳如烟,穰穰桑条。

初出谷黄莺弄巧,乍衔泥燕子寻巢。

宴赏东郊,杜甫游春,散诞逍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盼望着和暖的春风、滋润的春雨如油脂般降临大地,南边枝头的花儿竞相开放,北岸的冰雪也已消融。娇艳的桃花像火焰一样红,杨柳的枝条如烟云般轻柔,嫩绿的桑条密密麻麻。刚飞出山谷的黄莺啼声婉转,刚衔着泥土的燕子忙着寻找巢穴。人们在东郊设宴赏春,就像杜甫当年春日出游一样,自由自在,逍遥快活。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元曲中的小令,元曲是元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小令是散曲的一种,通常短小精悍,语言通俗生动。

2.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夭桃似火,杨柳如烟”,将桃花比作火焰,杨柳比作烟云,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 文化典故:“杜甫游春”运用了杜甫春日出游的典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但他也有一些描绘自然景色和闲适生活的作品。这里用杜甫游春来比喻人们赏春时的逍遥自在,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 和风春雨如膏:指温和的春风和滋润的春雨像油脂一样滋润着大地。
  • 花发南枝:南边的树枝上花朵开放。
  • 北岸冰销:北面河岸的冰雪融化。
  • 夭桃似火:艳丽的桃花像火一样红。夭桃,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形容桃花茂盛艳丽。
  • 杨柳如烟:杨柳的枝条细长柔软,在春风中摇曳,如同烟雾一般。
  • 穰穰桑条:指桑树枝条众多、茂密。穰穰,众多的样子。
  • 初出谷黄莺弄巧:刚从山谷中飞出来的黄莺,啼声婉转,姿态美妙。
  • 乍衔泥燕子寻巢:刚刚开始衔泥的燕子在寻找筑巢的地方。
  • 宴赏东郊:在东郊设宴欣赏春天的景色。
  • 杜甫游春:以杜甫春日出游的闲适自在来比喻人们此时的逍遥状态。
  • 散诞逍遥: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

从整体上看,这首《蟾宫曲》是一首描写春日风光和人们赏春活动的佳作。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先从诗句的字面意思入手,理解每一句所描绘的景象。例如,“盼和风春雨如膏”,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期盼着春天的雨水滋润大地的情景,感受诗人对春天的期待。

接着,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像“夭桃似火,杨柳如烟”这样的比喻句,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精妙,以及如何通过形象的比喻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同时,诗中对黄莺和燕子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动态之美,这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在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后,我们可以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赏春活动,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之美。元曲的语言通常比较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朗读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这首小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日画卷。开篇“盼和风春雨如膏”,一个“盼”字,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期盼之情。接着从多个角度描绘春天的景色,“花发南枝,北岸冰销”,通过南北不同的景象,展现出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气象。“夭桃似火,杨柳如烟,穰穰桑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桃花比作火焰,杨柳比作烟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繁花似锦、柳丝飘拂的美景,同时“穰穰”一词写出了桑条的繁茂,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初出谷黄莺弄巧,乍衔泥燕子寻巢”,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一步描写春天的动态之美。黄莺的啼鸣声和燕子衔泥筑巢的忙碌身影,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最后“宴赏东郊,杜甫游春,散诞逍遥”,诗人由景及人,描绘了人们在东郊设宴赏春的欢乐场景,以杜甫游春的逍遥自在来映衬自己和人们此时的心境,表达了对这种闲适生活的享受和赞美。

整首小令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节奏明快,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致描绘和人们赏春活动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刘秉忠生活在元朝,这一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他作为元初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颇有建树。这首《蟾宫曲》描绘了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能创作于他在相对安定的时期,在春日外出游玩,看到大自然的美景后有感而发。此时的他或许在政务之余,能有闲暇享受春日的美好,通过诗词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作者信息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

古诗数量:89名句数量: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