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词

钱谦益 〔明朝〕

白于花色软于绵,不是东风不放颠。

郎似春泥侬似絮,任他吹著也相连。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比花儿更洁白,比丝绵更柔软,若不是东风吹拂,它也不会如此放浪颠狂。

情郎就像春天的泥土,我就像那柳絮,任凭风儿吹送,我们也依然紧紧相连。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柳絮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象征漂泊、轻盈、纯洁或离情别绪,本诗则赋予其坚贞爱情的象征意义。

以物喻人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通过柳絮与春泥的关系比喻男女之情,形象生动。

诗中使用了"侬"这样的方言词汇,使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体现了方言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

明末清初的诗词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特色和个人情感,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

  • :本指颠倒、错乱,此处形容柳絮在风中轻盈飘荡、无拘无束的样子。
  • :对男子的称呼,此处指诗人的心上人。
  • :我,多见于南方方言,此处体现了女子的口吻。
  • :同"着",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
  • 东风:春风,春季的风。

《柳絮词》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与真挚情感的七言绝句。我们首先可以从意象入手来理解这首诗,诗人选择"柳絮"这一常见的自然物象,却赋予了它独特的情感内涵。

前两句重在描绘柳絮的形态与动态,"白于花色软于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柳絮的洁白与柔软,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不是东风不放颠"则将柳絮拟人化,仿佛它是一位调皮的少女,只有在春风的吹拂下才展现出活泼奔放的一面,这不仅写出了柳絮的特性,也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

后两句转入抒情,是全诗的核心。诗人以"郎似春泥侬似絮"的精妙比喻,将男女之间的深情厚谊与自然现象巧妙联系起来。柳絮虽轻,却终会归于泥土;爱情虽柔,却能经受风雨考验。"任他吹著也相连"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定与执着,情感真挚动人。

从艺术手法上看,全诗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语言通俗易懂却意蕴深远,体现了钱谦益诗词"情真、景真、语真"的特点。理解这首诗,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也能体会到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柳絮词》以柳絮为核心意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柔美而深情的画面。

首联"白于花色软于绵,不是东风不放颠",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描绘柳絮的特质:洁白胜过花色,柔软赛过丝绵,同时点出东风与柳絮的关系,赋予柳絮活泼的性格,仿佛它的自在飘荡是因风而起,充满生机与活力。

尾联"郎似春泥侬似絮,任他吹著也相连"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情郎比作春泥,自己比作柳絮,巧妙地利用柳絮与泥土的自然联系,表达了无论遭遇何种风雨,都要与心上人紧紧相依的深情。此句构思新颖,情感真挚,将自然景象与人间真情完美结合,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格调婉约柔美,意境优美,余味悠长,是钱谦益诗词中描写爱情的佳作。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诗词创作风格多样,既有情感丰富。这首《柳絮词》属于其婉约风格的作品,可能创作于其与柳如是交往的时期。柳如是是明末著名歌妓才女,与钱谦益结为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多有诗词唱和。

诗中以柳絮自喻,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可能是诗人借女性口吻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情感的表达方式,也蕴含了作者对真挚情感的赞美。

作者信息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古诗数量:27名句数量: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