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籍田有感

柳宗元 〔唐朝〕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天子的车驾不久就要降临籍田举行典礼,而我却滞留长沙,又一个新年即将过去。

没有机会像贾谊那样在宣室被皇帝召见询问国家大事,如今我就像滞留周南的孔子一样,何处才能寄托我的著作与理想呢?

籍田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天子、诸侯通过亲耕籍田,表达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贾谊典故: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因遭权贵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虽被召回,但未受重用,英年早逝。后世常以贾谊的遭遇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诗经·周南》:《周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收录了周南地区的民歌。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周南地区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后世文人常用"周南"来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柳宗元的贬谪文学:柳宗元被贬南方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大多抒发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贬谪文学风格。

  • 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亲耕籍田,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
  • 天田:即籍田,天子亲耕之田。
  • 皇舆:天子的车驾,代指天子。
  • 留滞长沙:用贾谊典故。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作者以贾谊自比,表达自己被贬的境遇。
  • 岁又除:一年又将过去,指除夕或年底。
  •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这里指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
  • 釐事:国家大事。釐,通"理",治理。
  • 周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相传孔子周游列国,在周南地区未能得志。这里作者以孔子自比,表达怀才不遇之情。
  • 托成书:寄托自己的著作和理想。

《闻籍田有感》是柳宗元被贬期间创作的一首感怀诗,全诗围绕"闻籍田"这一事件展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的开头,作者听闻天子将亲临籍田举行亲耕典礼,这是国家重视农业的体现,本是一件大事。然而,作者却只能在遥远的长沙滞留,又一个年头即将过去,这种对比之中,蕴含着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感慨。

接下来,作者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贾谊是作者非常仰慕的人物,他有才华、有抱负,却因遭人排挤而被贬。作者自己也身处被贬的境地,同样渴望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却没有贾谊那样被皇帝召见的机会。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一生周游列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在周南地区遭遇挫折。作者以孔子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却难以实现的苦闷。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巧妙的用典和鲜明的对比,将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朝廷的忠心,又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是柳宗元诗歌中的佳作。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内涵。

这首诗通过典故的运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联"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以天子将临籍田与自己滞留长沙形成鲜明对比,既点出了朝廷重视农桑的大典,又写出了自己被贬的处境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颔联"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连用贾谊和孔子两个典故,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作者渴望能像贾谊那样被皇帝召见,为国效力,却没有机会;又像孔子在周南一样,理想难以实现,不知何处寄托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全诗语言凝练,用典贴切,将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柳宗元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迁柳州刺史,长期流落南方。

这首诗当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诗题中的"籍田"指天子亲耕的典礼,作者听闻此事,联想到自己被贬在外,无法参与朝政,心中感慨万千,遂作此诗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作者信息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古诗数量:259名句数量: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