鶗鴂吟

刘禹锡 〔唐朝〕

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

鶗鴂催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东方朝阳之处曾有凤凰鸣叫,可如今已数千年未曾听闻。鶗鴂鸟催促着众花凋谢,清晨它的叫声率先传入耳中。秋风起,白露干,从此便是你啼叫的时节。可为何在这春天里,你却叽叽喳喳地满庭院乱飞呢?

1. 凤凰在古代文化中是祥瑞的象征,常用来比喻贤才。

2. 鶗鴂鸟在诗词中多有象征意义,常与百花凋零、时光流逝等意象相关。

3. 古代诗歌中常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观点。

  • 朝阳:指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
  • 鸣凤:鸣叫的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
  • 千万祀:祀,年。表示时间久远。
  • 鶗鴂(tí jué):鸟名,即杜鹃鸟,常于春末夏初啼叫,传说它的啼叫会让百花凋零。
  • 晞(xī):干燥。
  • 从是:从此。
  • 上春:即孟春,指农历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

刘禹锡这首《鶗鴂吟》看似在写鸟,实则别有深意。诗人通过对凤凰和鶗鴂鸟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融入其中。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体会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同时,也能从诗中感受到刘禹锡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政治清明的期盼。

诗的开篇以“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营造出一种久远而美好的氛围,凤凰象征着祥瑞和贤才,如今却久未听闻其鸣叫,暗示了贤才难觅的现状。接着描写鶗鴂鸟,它本应在秋风白露时啼叫,却在春天就“唧唧满庭飞”,形象地刻画了那些不合时宜、扰乱秩序的小人形象。整首诗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将凤凰与鶗鴂鸟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和对小人的批判。

刘禹锡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斗争激烈。这首诗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结合他的生平经历,可能是借鶗鴂鸟不合时宜的啼叫,来讽刺那些在不合适的时候兴风作浪、扰乱朝纲的小人,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忧虑。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