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善卷先生领会尧帝的心意,和他一同离开了九州大地。百姓既然已经得到治理,我便可以安心隐居山林。大道以自然为贵,美名能流传千古。这座瑶坛就在此山中,有识之士常常会回首瞻望。
善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他的事迹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即追求自然、淡泊名利、隐居避世。尧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他的禅让故事被后人传颂,体现了他的大公无私和任贤举能的品质。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以善卷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和自然之道的追求。从文学角度来看,它运用了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善卷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境界。在思想层面,诗中体现了道家的自然观和隐逸思想,与刘禹锡自身的经历和心境相契合。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古代贤士的推崇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对于读者来说,通过欣赏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善卷事迹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善卷的崇敬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开篇讲述善卷领会尧帝的心意,与尧一同离开九州,体现了善卷的高尚品德和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则表达了善卷在百姓得到治理后,选择隐居山林的淡泊心境。“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强调了大道以自然为贵,美名能流传千古的观点,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道德的崇尚。最后两句“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以善卷坛为载体,表达了有识之士对善卷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刘禹锡来到善卷隐居之地,有感于善卷的事迹和精神,于是在善卷坛下创作了这首诗。善卷是古代著名的隐士,尧帝曾想将天下让给他,但他拒绝了,选择隐居山林。刘禹锡可能是借善卷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和大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