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
朱弦二十五,缺一不成曲。
美人爱高张,瑶轸再三促。
上弦虽独响,下应不相属。
日暮声未和,寂寥一枯木。
却顾膝上弦,流泪难相续。
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
朱弦二十五,缺一不成曲。
美人爱高张,瑶轸再三促。
上弦虽独响,下应不相属。
日暮声未和,寂寥一枯木。
却顾膝上弦,流泪难相续。
调试瑟琴在于将琴弦张紧调平,琴弦平整了,音色自然就充足饱满。
朱红色的琴弦共有二十五根,缺少一根也无法构成完整的乐曲。
美人喜爱把琴弦绷得高高的,用美玉装饰的琴柱一次次地急促拨动。
上面的琴弦虽然独自发出响亮的声音,下面的琴弦却无法与之相应和。
直到傍晚,琴声也未能和谐,只剩下如同枯木般的寂寥。
回头看那膝上的琴弦,泪水潸然,难以继续弹奏。
1. 瑟是古代汉族的一种弹弦乐器,形状类似琴,通常有二十五根弦,音色优美,在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2.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俊爽,常借咏史、咏物来抒发情怀,蕴含深刻的思想。
3. 托物言志是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调瑟这一具体事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情感。
4. 诗歌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适度”“和谐”的思想,强调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做事要把握分寸。
《调瑟词》是刘禹锡一首富有哲理的咏物诗。我们先来了解诗中所写的瑟,它是一种有二十五根弦的古老弦乐器,这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诗歌开篇就告诉我们调瑟的关键在于把弦张得平整适度,这样声音才能饱满。这就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度,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然后说二十五根弦缺一不可,这是在强调整体的重要性,就像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其作用,少了谁都不行。
可是诗中的美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她喜欢把弦绷得紧紧的,还急促地拨动。结果呢?上面的弦单独响得厉害,下面的却跟不上,无法配合,到了傍晚也没能调出和谐的声音,最后只剩下寂寞和无奈,连继续弹奏的心情都没有了。这里的美人其实是诗人用来比喻那些做事不讲求方法、不懂得协调,只凭自己喜好蛮干的人。
刘禹锡写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说调瑟,更是在借这件事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注重和谐与适度,懂得配合,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这首诗以调瑟为喻,巧妙地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开篇“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点明了调试瑟的关键在于琴弦平整适度,才能有饱满的音色,暗喻做事要恰到好处。“朱弦二十五,缺一不成曲”强调了整体的重要性,各部分相互配合才能成就完美的整体。
接着描写“美人爱高张,瑶轸再三促”,刻画了不懂得适度原则的人,一味追求高弦急拨,结果“上弦虽独响,下应不相属”,导致声音不和谐。最后“日暮声未和,寂寥一枯木。却顾膝上弦,流泪难相续”以傍晚仍未能调出和谐琴声、瑟如枯木以及美人流泪的情景作结,营造出寂寥无奈的氛围,讽刺了违背规律、强求极端的行为,也表达了对和谐境界的渴望。全诗语言朴素,却寓意深远,通过具体的事物展现出普遍的道理,引人深思。
刘禹锡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多次被贬谪。这首《调瑟词》通过描写调试瑟琴的过程,可能寄寓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官场倾轧,诗人或许借此诗讽刺那些不懂得协调配合、一味追求极端的人或事,也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在困境中对和谐、适度的一种向往。具体的创作时间虽不明确,但从其诗歌风格和常用的托物言志手法来看,应是他在经历了人生波折后所作,蕴含着对世事的洞察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