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博罗尉,遗我山姜花。
采从碧海上,来自谪仙家。
云涛润孤根,阴火照晨葩。
静摇扶桑日,艳对瀛洲霞。
世人爱芳辛,搴撷忘幽遐。
传名入帝里,飞驿辞天涯。
王济本尚味,石崇方斗奢。
雕盘多不识,绮席乃增华。
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
顾予藜藿士,持此重咨嗟。
故人博罗尉,遗我山姜花。
采从碧海上,来自谪仙家。
云涛润孤根,阴火照晨葩。
静摇扶桑日,艳对瀛洲霞。
世人爱芳辛,搴撷忘幽遐。
传名入帝里,飞驿辞天涯。
王济本尚味,石崇方斗奢。
雕盘多不识,绮席乃增华。
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
顾予藜藿士,持此重咨嗟。
老朋友曾是博罗县的县尉,从贬所回来,赠给我山姜花。
这花采自碧波荡漾的南海之滨,来自那如谪仙居住的偏远地方。
云海的波涛滋润着它孤独的根系,隐微的火光映照著清晨的花朵。
花朵静静摇曳,仿佛拂动着扶桑的太阳;艳丽的色彩,正对着瀛洲的云霞。
世人喜爱那芳香辛辣的花草,采摘时却忽略了它们生长在幽远之地。
这花的名声传到了京城,便由驿马从天涯海角送来。
王济向来崇尚美味,石崇则喜欢攀比奢华。
精美的盘子里摆放着这花,多数人却不认识;在华美的宴席上,它却能增添光彩。
驿马因运送它而损伤筋骨,富贵人家却只因它滋润牙齿。
回看我这吃粗茶淡饭的士人,拿着这花,不禁深深叹息。
1. 山姜花: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的花,多生于南方温暖湿润之地,花色淡雅,有香气,在古代常被用作观赏植物或香料。
2. 少府:古代官名,为县尉的别称,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唐代县尉品阶较低,常为贬谪官员所任。
3. 驿传制度:唐代设有完善的驿传系统,驿马是主要的通讯和运输工具,用于传递公文、运送官员及物资等,诗中“飞驿辞天涯”反映了这一制度。
4.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新俊爽,常借咏史、咏物来抒发情怀,寄托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此诗便是其咏物抒怀的代表作之一。
5. 谪仙:原指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后常用来称誉才学出众的人,如李白被称为“谪仙人”,此处则指偏远的贬谪之地,带有浪漫色彩。
这首诗是刘禹锡收到友人崔元受从贬所带回的山姜花后所作的答谢诗,看似咏花,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考。
首先,从结构上看,诗歌先写“得花”,交代友人赠花的背景,奠定友情的基调;再写“花之生长”,用“碧海”“谪仙”“云涛”“阴火”等意象,赋予山姜花不凡的出身,既赞美了花的清丽,也暗指友人虽身处贬地却品格高洁;接着写“花之遭遇”,通过世人对花的追捧、权贵对花的挥霍,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其中“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一句尤为深刻,以驿马的辛劳与贵人的享受形成对比,暗含对权贵的批判;最后以“我之感慨”作结,“顾予藜藿士,持此重咨嗟”既表达了对友人赠花的珍视,也流露出对世事的无奈与叹息。
从情感角度,诗人通过对山姜花的描写,串联起对友人的情谊、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怀。其中,对友人的情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山姜花成为连接两人情感的纽带,既体现了同遭贬谪的惺惺相惜,也展现了平淡交往中的真挚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小见大,借物抒情,语言凝练而意蕴深厚,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山姜花的独特之美,更能体会到刘禹锡诗歌中“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艺术魅力,以及他关注现实、心怀感慨的文人情怀。
全诗围绕“山姜花”展开,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开篇点明花的由来——“故人博罗尉,遗我山姜花”,简洁交代背景,蕴含着对友人的情谊。接着描绘山姜花的生长环境与形态,“采从碧海上,来自谪仙家”点出其产地偏远,“云涛润孤根,阴火照晨葩”以奇幻的意象渲染其生长环境的独特,“静摇扶桑日,艳对瀛洲霞”则以神话中的意象烘托花的清丽与艳丽,赋予山姜花超凡脱俗的气质。
随后,诗人由花联想到世人对它的态度,“世人爱芳辛,搴撷忘幽遐”批评世人只知喜爱花草的芬芳,却忽视其生长的幽远之地;“传名入帝里,飞驿辞天涯”则揭示出好物被追捧、劳民伤财的现象。再以王济、石崇为例,“王济本尚味,石崇方斗奢”讽刺了权贵的奢侈之风,“雕盘多不识,绮席乃增华”暗含对山姜花价值被曲解的惋惜。
结尾“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对比鲜明,批判了权贵的奢靡与对民生的漠视;“顾予藜藿士,持此重咨嗟”则以自身的简朴与前文的奢华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叹息,也暗含着对友人赠花这份情谊的珍视。全诗借花抒情,托物言志,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情感深沉,意蕴丰富。
此诗为刘禹锡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内容可知,是友人崔元受从被贬之地博罗(今广东博罗)归来后,赠给刘禹锡山姜花,刘禹锡因此作诗答谢。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对贬谪生活有深切体会,与同样经历贬谪的崔元受有着相似的人生境遇,彼此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诗中通过对山姜花的描写,既表达了对友人赠花的感激,也借花抒发了对世事的感慨,暗含着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