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二首有所寄

刘禹锡 〔唐朝〕

车音想辚辚,不见綦下尘。

可怜平阳第,歌舞娇青春。

金屋容色在,文园词赋新。

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

寂寥照镜台,遗基古南阳。

真人昔来游,翠凤相随翔。

目成在桑野,志遂贮椒房。

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仿佛能听到车轮辚辚作响,却不见美人车后扬起的尘土。可惜那平阳侯的府邸,歌女舞姬们正青春娇俏地歌舞。汉武帝的金屋中佳人容颜依旧,司马相如又写出了新的词赋。一旦再次获得宠幸,应该想想那些失意的人。

第二首:寂寞地照着镜台,南阳留下了古老的遗迹。当年光武帝曾来此巡游,翠凤相伴飞翔。在桑野间眉目传情,心愿达成后被纳入后宫。难道宫中没有三千佳丽吗?但最初的心意不可忘却。

1.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多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2. 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金屋藏娇”“司马相如作赋”“光武帝与阴丽华”等,这些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3. “椒房”在古代是皇后居住的宫殿,后来成为皇后的代称。

  • 辚辚:车轮滚动的声音。
  • 綦下尘:指美人车后扬起的尘土。綦,鞋带,这里代指美人。
  • 平阳第:平阳侯的府邸。平阳侯曹寿娶汉武帝姐姐阳信公主,歌女卫子夫因平阳公主而得幸汉武帝。
  • 金屋:汉武帝曾说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
  • 文园:指司马相如,他曾为孝文园令。
  • 真人:指光武帝刘秀。
  • 翠凤: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指刘秀的随从。
  • 目成:用目光传情。
  • 椒房: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芳香、多子之义。

刘禹锡的这两首《咏古二首有所寄》,是其咏史诗的代表作品。诗人通过选取古代宫廷中的故事,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复杂和人性的多面。在第一首中,我们能感受到宫廷中权力和恩宠的变幻无常,那些曾经失宠的人可能随时被遗忘,而得宠者也应该对这种无常有所警惕。第二首则从正面宣扬了坚守初心的重要性,以光武帝刘秀为例,告诉人们在面对众多诱惑时,不应忘记最初的情感和理想。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使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针对性。同时,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第一首诗通过描绘平阳侯府的歌舞升平以及金屋藏娇、司马相如作赋等典故,揭示了宫廷中得宠与失宠的无常。“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一句,蕴含着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失意者的同情。

第二首诗以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的故事为背景,赞扬了刘秀不忘初心。在众多佳丽中,仍能铭记最初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真挚情感和坚守初心的推崇。

整体来看,两首诗都运用了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观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刘禹锡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革新失败,屡遭贬谪。他的咏史诗往往借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批判。这两首诗可能是他在政治失意时,借古代的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