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夏郡中书事

刘禹锡 〔唐朝〕

水禽渡残月,飞雨洒高城。

华堂对嘉树,帘庑含晓清。

拂镜整危冠,振衣步前楹。

将吏俨成列,簿书纷来萦。

言下辨曲直,笔端破交争。

虚怀询病苦,怀律操剽轻。

阍吏告无事,归来解簪缨。

高帘覆朱阁,忽尔闻调笙。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水鸟在残月的微光中飞过,飞洒的雨丝飘落在高高的城墙上。华丽的厅堂正对着美好的树木,帘幕和廊庑都透着清晨的清爽。照着镜子整理好高耸的帽子,抖抖衣服走到屋前的柱子旁。将士和官吏整齐地排成队列,公文和文书纷纷地围绕过来。在言语之间就能分辨是非曲直,笔下可以平息各种纷争。怀着虚心的态度询问百姓的疾苦,依据法律惩治那些轻浮的人。守门的官吏报告说没有事情了,于是回来解开冠带。高大的帘子遮住了朱红色的楼阁,忽然间听到了吹奏笙的声音。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这首诗属于五言古诗,形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诗中运用了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同时,通过对诗人处理政务的描写,也反映了唐代地方官员的职责和工作状态。

  • 水禽:水鸟。
  • 残月:不圆的月亮,多指农历月末的月亮。
  • 华堂:华丽的堂屋。
  • 嘉树:美好的树木。
  • 帘庑:帘幕和廊庑。
  • 危冠:高耸的帽子。
  • 振衣:抖衣去尘,整衣。
  • 前楹:屋前的柱子。
  • 将吏:将士和官吏。
  • 簿书:公文,文书。
  • 曲直:是非,善恶。
  • 交争:纷争。
  • 虚怀:虚心。
  • 病苦:疾苦。
  • 怀律:依据法律。
  • 剽轻:轻浮。
  • 阍吏:守门的官吏。
  • 簪缨:冠带,这里指官职。
  •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 调笙:吹奏笙。

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诗人在早夏的一天中,从清晨到傍晚的工作和生活。诗的前半部分着重描写了早夏的景色和诗人准备处理政务的情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一种宁静而严肃的氛围。中间部分则详细描述了诗人处理政务的过程,表现了他的能力和品德。最后部分写诗人结束工作后的轻松心情,与前面的繁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作为地方官员的责任和担当,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闲适的向往。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清幽的早夏景象,“水禽渡残月,飞雨洒高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描述了诗人在华堂中的活动,整理衣冠,准备处理政务,展现出他的严谨和庄重。“将吏俨成列,簿书纷来萦”,写出了政务的繁忙,而“言下辨曲直,笔端破交争”则突出了诗人的干练和果断,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虚怀询病苦,怀律操剽轻”体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依法治理的为官之道。最后,“阍吏告无事,归来解簪缨。高帘覆朱阁,忽尔闻调笙”,从繁忙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听到笙声,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也暗示了诗人在忙碌之余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既有对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又有对诗人自身品格和为官态度的展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曾多次被贬。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地方任职时所作,描绘了他在郡中处理政务的一天,从早到晚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他作为地方官员的工作状态和生活场景。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