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树风韵清,天河云彩轻。
故苑多露草,隔城闻鹤鸣。
摇落从此始,别离含远情。
闻君当是夕,倚瑟吟商声。
外物岂不足,中怀向谁倾。
秋来念归去,同听嵩阳笙。
夜树风韵清,天河云彩轻。
故苑多露草,隔城闻鹤鸣。
摇落从此始,别离含远情。
闻君当是夕,倚瑟吟商声。
外物岂不足,中怀向谁倾。
秋来念归去,同听嵩阳笙。
夜晚的树木展现出清爽的风姿韵味,天上的银河中云彩轻盈飘荡。
旧时的园囿里长满了带露的野草,隔着城池能听到仙鹤的鸣叫。
草木凋零从此时开始,离别之中饱含着深远的情意。
听说您在那天晚上,靠着瑟弹奏并吟唱着悲凉的商调。
身外之物难道还不够吗?内心的情怀又该向谁倾诉。
秋天到来时思念着回归故里,想与您一同聆听嵩阳的笙声。
1. 唱和诗: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刘禹锡与白居易之间有大量唱和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2.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诗中“商声”常与秋天、悲凉情感相联系。
3.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清新爽朗,善用比兴手法。
4.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其诗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
5. 古诗中“秋”的意象:常象征着萧瑟、离别、思乡等情感,本诗也借秋景抒发了相关情怀。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这是一首酬答诗,是刘禹锡对白居易寄来的诗的回应。诗歌以秋夜之景开篇,营造出清幽而略带凄清的氛围,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为后面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接着,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故苑、鹤鸣,引出了别离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摇落从此始”不仅点出了秋天草木凋零的特点,也暗示了人生的波折与变化。
在想到友人白居易的情景时,“倚瑟吟商声”既写出了友人可能的孤寂,也呼应了秋天的悲凉氛围。而“外物岂不足,中怀向谁倾”则深刻地表达了即使拥有外在的物质,内心的情感若无处倾诉也是一种苦闷,体现了诗人对真挚情感交流的渴望。
最后两句“秋来念归去,同听嵩阳笙”,则将情感推向了对未来的期盼,希望能与友人一同归乡,共享宁静生活,让整首诗在凄清中多了一份温暖的向往。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如何将写景、抒情、叙事巧妙结合,以及唱和诗中双方情感的呼应与交流。同时,对诗中涉及的五音、秋的意象等知识点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开篇描绘了秋夜的清爽景色,“夜树风韵清,天河云彩轻”,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宁静清幽的夜空景象,为全诗奠定了略带凄清的基调。
“故苑多露草,隔城闻鹤鸣”两句,由景入情,旧时园囿的露草、隔城的鹤鸣,既写出了环境的凄清,也暗含着对过往的追忆和离别的愁绪。
“摇落从此始,别离含远情”点明时节特点和离别之情,草木凋零的秋意与深厚的离别之情相互交融。
后四句转向对白居易的回应,“闻君当是夕,倚瑟吟商声”想象对方的情景,商声的悲凉与秋夜的氛围相契合。“外物岂不足,中怀向谁倾”则抒发了内心的孤寂与无人倾诉的苦闷。最后“秋来念归去,同听嵩阳笙”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和与友人相聚的期盼,给全诗增添了一丝温暖的向往。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将秋夜之景、离别之情、思乡之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是刘禹锡酬答白居易《七月一日夜即事》的作品。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两人交情深厚,常有诗歌唱和。
从诗中内容来看,此时两人可能处于分离状态,七月一日的夜晚,白居易作诗寄给刘禹锡,抒发自己的情感,刘禹锡便以此诗回应。当时两人都历经了一些人生波折,诗中也流露出对世事、离别以及归乡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