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居悼往二首

刘禹锡 〔唐朝〕

邑邑何邑邑,长沙地卑湿。

楼上见春多,花前恨风急。

猿愁肠断叫,鹤病翘趾立。

牛衣独自眠,谁哀仲卿泣。

郁郁何郁郁,长安远如日。

终日念乡关,燕来鸿复还。

潘岳岁寒思,屈平憔悴颜。

殷勤望归路,无雨即登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其一:我是多么的忧愁啊,忧愁啊!长沙这个地方地势低洼潮湿。在楼上能看到很多春天的景色,可在花丛前却恼恨风刮得太急。猿猴哀愁地发出令人断肠的叫声,仙鹤病了,翘着脚趾站立着。我像王章一样独自盖着牛衣哭泣,可谁会怜悯我如王仲卿那样的悲泣呢?

其二:我是多么的郁闷啊,郁闷啊!长安像太阳一样遥远。整日思念着故乡,燕子飞来大雁又归去。我像潘岳一样有着岁寒时节的愁思,像屈原一样面容憔悴。我殷切地盼望着回归的路,没有下雨的时候就登山眺望。

1.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洒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借景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3.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涵,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邑邑:同“悒悒”,忧愁苦闷的样子。
  • 长沙:这里指诗人被贬之地,暗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
  • 牛衣:给牛御寒的覆盖物,这里用汉代王章的典故,王章贫困时,生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诀别哭泣。
  • 仲卿:王章的字。
  • 郁郁:忧郁、沉闷的样子。
  • 长安:唐朝都城,代指朝廷。
  • 乡关:故乡。
  • 潘岳:西晋文学家,作有《秋兴赋》等,表达岁暮之感。
  • 屈平: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因被谗言陷害而被贬,面容憔悴。

这首诗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谪居时的愁苦心情。开篇“邑邑何邑邑”“郁郁何郁郁”,反复咏叹,直接抒发了内心的烦闷。在描写景物和运用典故时,都紧密围绕着诗人的情感展开。诗中猿猴的哀叫、仙鹤的病态,其实都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而王章、潘岳、屈原等典故的运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既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哀怨,也展现了诗人坚守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和他在谪居生活中的复杂心境。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谪居环境的描写和典故的运用,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郁闷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楼上见春多,花前恨风急”,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了诗人的愁绪。“猿愁肠断叫,鹤病翘趾立”,通过描写猿猴和仙鹤的状态,暗示了诗人自身的困境和凄凉。同时,多处用典,如王章、潘岳、屈原等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被贬到偏远之地时。在谪居期间,他远离朝廷,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愈发强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愁苦和哀怨。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