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兰若试茶歌

刘禹锡 〔唐朝〕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 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 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 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 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山寺和尚后檐有几丛茶树,春天来了,映衬着翠竹抽出了新的茶芽。和尚见到客人后整衣而起,亲自到芬芳的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不一会儿炒好了茶,满屋子都飘着茶香,接着就用台阶下的金沙泉水来煮茶。煮茶时茶声如骤雨打松,茶汤煮好后,茶沫如白云般在碗里翻腾。茶香扑鼻,顿时驱散了隔夜的酒意,茶味清峭,一下子打开了烦闷的心胸。向阳和背阴的地方气候不同,都比不上竹林下长着莓苔的地方。炎帝虽然尝过百草却不懂煎茶的方法,桐君虽有药书也不知茶的美味。新茶的嫩芽卷曲着还未完全舒展,从采摘到煎好一会儿就完成了。这茶的香气和沾着露水的木兰有点相似,色泽比凌波的瑶草还要好看。和尚说这茶的灵妙味道适合在清幽寂静的环境中品味,采摘这美好的茶芽来招待贵客。他不辞辛苦地把茶密封好寄到郡斋,但用砖井的水和铜炉煮茶会损害茶的品质。更何况那蒙山、顾渚的春茶,带着官府的印记奔波在风尘之中。要想知道这茶乳的清泠美味,必须是那如闲云野鹤般的人。

1.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诗人都创作了与茶相关的诗歌。

2. 茶的采摘、炒制、煮茶等过程都有一定的讲究,不同的茶叶和水质会影响茶的品质和口感。

3. 蒙山和顾渚山是唐代著名的茶叶产地,所产的春茶品质优良,受到人们的喜爱。

4. 炎帝尝百草的传说和桐君的药书都与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有关,诗中通过引用这些典故,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

  • 兰若:寺庙。
  • 新茸:指刚长出的茶芽。
  • 鹰觜:茶芽的形状,形容其尖细如鹰嘴。
  • 斯须:一会儿,形容时间短。
  • 金沙水:指清澈的泉水。
  • 宿酲:隔夜的酒意。
  • 阳崖阴岭:向阳和背阴的地方。
  • 炎帝:传说中尝百草的神农氏。
  • 桐君:传说中的上古仙人,著有《桐君采药录》。
  • :簿籍,这里指药书。
  • 连拳:卷曲的样子。
  • 木兰:一种香木。
  •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
  • 翘英:美好的茶芽。
  • 缄封:密封。
  • 郡斋:郡守居住的地方。
  • 标格:品质、格调。
  • 蒙山顾渚春:蒙山和顾渚山的春茶,都是当时的名茶产地。
  • 白泥赤印:指茶叶包装上的封印,代表官府的印记。
  • 花乳:指茶汤上的浮沫。
  • 眠云跂石人:指如闲云野鹤般生活的人。

这首《西山兰若试茶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在西山寺庙中品茶的全过程。首先,诗人描绘了茶的生长环境,展现了茶的清新自然。接着,详细描述了和尚采摘、炒制、煮茶的过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描述煮茶和品茶的环节,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如声音、香气、口感等,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茶的魅力。诗中还通过对比和用典的手法,突出了茶的品质和独特之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对于喜欢茶文化和古代诗歌的人来说,这首诗是了解唐代茶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是唐代茶诗中的佳作。诗的开篇描绘了山寺中茶树生长的景象,和尚亲自采摘茶芽、炒制、煮茶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品茶的雅趣。“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运用形象的比喻,将煮茶的声音和茶汤的泡沫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则从嗅觉和味觉的角度,写出了茶的香气和口感对人的影响,让人身心舒畅。诗中还将茶的生长环境与其他地方进行对比,强调了竹下莓苔地的独特,体现了作者对茶品质的追求。最后,作者通过与蒙山、顾渚春茶的对比,以及对“眠云跂石人”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纯净生活的崇尚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清幽,既展现了茶的魅力,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追求。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当时饮茶之风盛行,文人雅士常常以茶会友、品茶赋诗。刘禹锡可能是在游览西山的寺庙时,受到和尚的招待,品尝到了新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中不仅描绘了品茶的过程和茶的美味,也表达了他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