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二首

刘禹锡 〔唐朝〕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

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

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牵牛星的神灵旗帜飘动,嫦娥的月镜倾斜。整个天空如同幕布,北斗星缓缓转动好似天车。织女停下织布机安静地坐在石头上,鹊桥搭成也不妨碍木筏通行。谁能知道观津的那位女子,整夜望着天边。

第二首:天空中云帐开启,神仙的车驾驶向星桥。起初为渡过天河而欣喜,又频频惊讶于斗杓的转动。残余的晚霞像锦幛般展开,闪电如红绡般闪烁。这里并非人间,还为以后的相会遥远而悲伤。

1. 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在古代就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词创作。

2. 古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意象,如河鼓、嫦娥、斗等,这些意象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3. 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奇幻的七夕景象,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 河鼓:即牵牛星。
  • 灵旗:神灵的旗帜。
  • 嫦娥破镜斜:嫦娥的月镜倾斜,指月亮形状。
  • :指北斗星。
  • 机罢:织女停下织布机。
  • 安石:安静地坐在石头上。
  • :木筏。
  • 观津女:此处泛指女子。
  • 天衢:天空。
  • 星桥:鹊桥。
  • 斗杓:北斗星的斗柄。
  • 锦幛:锦缎的幛幕。
  • 红绡:红色的薄绸。

刘禹锡的《七夕二首》以七夕节为背景,巧妙地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情感相结合。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神话故事的独特理解。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先描绘天空的景象,再聚焦到织女和人间女子,展现出从天上到人间的转换。第二首诗则着重描写牛郎织女相会的过程和心情,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七夕节的浪漫氛围,又蕴含着对爱情、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奇幻景象。第一首中,诗人用“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营造出神秘的氛围,展现出七夕夜晚天空的独特景象。“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运用奇特的想象,将天空比作幕布,北斗星比作天车,充满了浪漫色彩。“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刻画了织女的形象以及鹊桥的存在,富有神话气息。最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则从神话回到人间,引发人们对爱情和等待的思考。

第二首中,“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描绘了神仙车驾驶向鹊桥的壮观场景,“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表现出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通过对晚霞和闪电的描写,增添了画面的绚丽感。最后“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则点明这是不同于人间的神话世界,同时也流露出对牛郎织女下次相会遥远的悲叹。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刘禹锡在唐朝时期创作此诗,当时七夕节已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创作题材,他们常借七夕的故事和场景抒发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等。具体到这首诗,可能是刘禹锡在七夕节时,有感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节日的氛围而创作。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