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在白云乡,名登善法堂。
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
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
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
师在白云乡,名登善法堂。
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
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
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
法师居住在如白云缭绕般的清幽之地,他的声名远扬至善法堂。他的佛法偈语在十方传播,八部众也会汇聚在他的坛场。他手持锡杖四处云游,居无定所,只留下珍贵的经籍在旧居。唯有那衔着果实的大雁,会一路相伴送他到衡阳。
1. 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文人与僧人交往密切,佛教文化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2. “天龙八部”是佛教神话中的护法神,在文学作品中常被提及。3. “飞锡”是僧人云游的一种形象说法,体现了佛教修行者的自在和超脱。
这首《送深法师游南岳》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与普通的送别诗不同,它融入了浓厚的佛教元素。诗人通过对深法师的居住环境、声名、佛法传播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法师的高僧形象。同时,在送别场景的描绘中,也体现出了佛教的空灵和超脱。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运用了夸张、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对于读者来说,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的优美意境,还能了解到唐朝的佛教文化和文人与僧人的交往情况。
首联“师在白云乡,名登善法堂”,描绘出深法师居住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他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颔联“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法师佛法高深,其讲经说法的影响力巨大。颈联“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写出了法师云游四方、不拘于一处的自在洒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离别之感。尾联“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以雁相伴送法师到衡阳,增添了画面感和浪漫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法师行程的关切。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清幽,充满了佛教的空灵气息。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刘禹锡生活在唐朝,佛教在当时十分兴盛,文人与僧人交往频繁。这首诗可能是在深法师要前往南岳衡山修行或弘法时,刘禹锡为其送行而作,表达了对法师的敬意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