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深法师游南岳

刘禹锡 〔唐朝〕

师在白云乡,名登善法堂。

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

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

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法师居住在如白云缭绕般的清幽之地,他的声名远扬至善法堂。他的佛法偈语在十方传播,八部众也会汇聚在他的坛场。他手持锡杖四处云游,居无定所,只留下珍贵的经籍在旧居。唯有那衔着果实的大雁,会一路相伴送他到衡阳。

1. 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文人与僧人交往密切,佛教文化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2. “天龙八部”是佛教神话中的护法神,在文学作品中常被提及。3. “飞锡”是僧人云游的一种形象说法,体现了佛教修行者的自在和超脱。

  • 白云乡:常指仙人或高僧居住的地方,这里形容深法师居住环境清幽。
  • 善法堂:佛教讲经说法的殿堂。
  • 十方: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 句偈:佛经中的句子和偈语,是佛法的表达形式。
  • 八部:即天龙八部,是佛教神话中的八种护法神。
  • 飞锡:僧人手持锡杖云游四方,“飞”形容其行踪不定。
  • 宝书:指珍贵的佛经。
  • 衡阳:地名,南岳衡山所在之地。

这首《送深法师游南岳》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与普通的送别诗不同,它融入了浓厚的佛教元素。诗人通过对深法师的居住环境、声名、佛法传播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法师的高僧形象。同时,在送别场景的描绘中,也体现出了佛教的空灵和超脱。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运用了夸张、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对于读者来说,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的优美意境,还能了解到唐朝的佛教文化和文人与僧人的交往情况。

首联“师在白云乡,名登善法堂”,描绘出深法师居住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他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颔联“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法师佛法高深,其讲经说法的影响力巨大。颈联“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写出了法师云游四方、不拘于一处的自在洒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离别之感。尾联“唯应衔果雁,相送至衡阳”,以雁相伴送法师到衡阳,增添了画面感和浪漫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法师行程的关切。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清幽,充满了佛教的空灵气息。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刘禹锡生活在唐朝,佛教在当时十分兴盛,文人与僧人交往频繁。这首诗可能是在深法师要前往南岳衡山修行或弘法时,刘禹锡为其送行而作,表达了对法师的敬意和祝福。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