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驱龙虎节,一入凤凰池。
令尹自无喜,羊公人不疑。
天归京兆日,叶下洞庭时。
湘水秋风至,凄凉吹素旗。
丹旐发江皋,人悲雁亦号。
湘南罢亥市,汉上改词曹。
表墓双碑立,尊名一字褒。
尝闻平楚狱,为报里门高。
返葬三千里,荆衡达帝畿。
逢人即故吏,拜奠尽沾衣。
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
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
五驱龙虎节,一入凤凰池。
令尹自无喜,羊公人不疑。
天归京兆日,叶下洞庭时。
湘水秋风至,凄凉吹素旗。
丹旐发江皋,人悲雁亦号。
湘南罢亥市,汉上改词曹。
表墓双碑立,尊名一字褒。
尝闻平楚狱,为报里门高。
返葬三千里,荆衡达帝畿。
逢人即故吏,拜奠尽沾衣。
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
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
(其一)曾多次手持象征权力的龙虎节,也曾一朝进入朝廷中枢。身为令尹却没有沾沾自喜之色,如同羊祜一样让人毫不怀疑他的品德。如同上天召回京兆尹一般,您在落叶飘飞的洞庭之秋离去。湘水之上秋风袭来,凄凉地吹动着素旗。
(其二)灵柩从江边出发,人们悲痛,连大雁也哀号。湘南停了集市,汉上更改了官署。墓前树立起双碑,尊名得到了一字褒奖。曾听闻您公平断案,如今回报到家族荣耀。
(其三)归葬之地远在三千里外,从荆衡一直到京城。一路上遇到的都是您的旧部,拜祭时全都泪湿衣襟。墓地得到了风水宝地的吉相,宾客惊讶于仙鹤飞临。五公碑还在,如今您也同归于此。
1. 挽歌是古代哀悼死者的诗歌,通常具有特定的格式和内容,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2. 龙虎节、凤凰池、令尹、羊公等都是古代文化中的特定称谓,分别代表不同的官职、机构或人物,了解这些称谓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 以景衬情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烘托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4. 青乌相是古代风水学说中的概念,反映了古人对墓地风水的重视。
这三首挽歌是刘禹锡诗歌中的佳作,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逝者的真挚情感。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如龙虎节、凤凰池等,这些都是古代政治文化的体现,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其次,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如“湘水秋风至,凄凉吹素旗”,通过描写秋风和素旗,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对袁公的哀悼之情。同时,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如将袁公比作令尹和羊祜,突出了他的品德高尚。
最后,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三首挽歌不仅仅是对袁公生平的记录,更是诗人内心悲痛的抒发。我们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描写,感受到诗人对袁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三首挽歌情感真挚,通过对袁公生平的回顾和对其去世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袁公的高尚品德和卓越功绩,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在第一首中,“五驱龙虎节,一入凤凰池”概括了袁公的仕途经历,突出其地位的显赫。“令尹自无喜,羊公人不疑”将袁公比作令尹和羊祜,赞美他的品德高尚,不骄不躁,深得人心。“天归京兆日,叶下洞庭时”以景衬情,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袁公的离世。最后“湘水秋风至,凄凉吹素旗”进一步渲染了悲痛的气氛。
第二首诗描述了袁公葬礼的场景,“丹旐发江皋,人悲雁亦号”通过描写人和雁的悲痛,衬托出人们对袁公的哀悼之情。“湘南罢亥市,汉上改词曹”从侧面反映了袁公的影响力,他的去世让当地的社会生活都受到了影响。“表墓双碑立,尊名一字褒”则体现了袁公的功绩得到了认可和褒奖。“尝闻平楚狱,为报里门高”讲述了袁公曾经公平断案,为家族带来了荣耀。
第三首诗着重描写了归葬的路途和墓地的情况。“返葬三千里,荆衡达帝畿”说明归葬路途遥远,体现了对袁公的重视。“逢人即故吏,拜奠尽沾衣”通过描写旧部的悲痛,进一步表达了对袁公的怀念。“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以墓地的吉相和仙鹤的出现,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也暗示了袁公的不凡。最后“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将袁公与历史上的五位名人相提并论,高度评价了他的地位和功绩。
此诗是刘禹锡为悼念河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而作。袁公可能是刘禹锡的上司或友人,在其去世后,刘禹锡通过这三首挽歌表达对他的哀思和敬意。挽歌在古代是专门用于哀悼死者的诗歌,通常会回顾死者的生平功绩,表达生者的悲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