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傍晚,芦苇丛中吹起秋风,秋江水面泛起层层波纹,好似鱼鳞闪烁。西天的残霞忽然变幻了颜色,空中飞过的大雁留下几声余音。戍楼上传来的鼓声已经断绝,江岸边渔家的灯火却闪烁通明。可惜此时没有像谢尚那样能赏识人才的人,我只能独自在月光下徘徊。
1.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风豪放洒脱,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2. “牛渚”是一个历史文化地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运用典故是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本诗中“咏史”的典故,能够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含蓄。
学习这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人所描绘的秋夜景色,体会其中的意境。从景色描写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从最初对秋景的客观描绘,到最后借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慨。同时,要了解诗中典故的含义,明白诗人运用典故的意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魅力,以及他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渴望被赏识的心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牛渚秋夜图。诗的前四句写景,从秋风起、秋江波、残霞变、游雁声等方面,细腻地描绘了牛渚傍晚到夜晚的景色变化,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的氛围。后四句由景入情,通过“戍鼓音响绝”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而“渔家灯火明”则与前面的寂静形成对比,增添了一份生活气息。最后两句借用袁宏的典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独和苦闷之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此诗创作于诗人被贬途中。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在被贬途中,他经过牛渚,目睹了牛渚秋夜的景色,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