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
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
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
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
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
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
半夜时分,碧云散去,天空中皎洁的月亮静静流淌。
打开城门邀请好友,摆上酒席共赏清朗的秋日。
月光透过身影,衣香显得湿润,月光凝聚处,歌女的眉黛间带着淡淡的忧愁。
倾斜的月光依然值得赏玩,于是把宴席移到西楼上。
1.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清新明快,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
2.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交情甚笃,二人常以诗唱和,并称“刘白”。
3. 中秋赏月是中国传统习俗,文人墨客常以此为题材创作诗歌,表达团圆、思念等情感。
4. 诗中的“西楼”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登高望远、观赏月色的场所,带有一定的文化意象。
5. 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影透”对“光凝”,“衣香润”对“歌黛愁”,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这首《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是刘禹锡写给好友白居易的一首中秋赏月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从半夜云散月出写起,接着描述了邀请好友、置酒赏秋的情景,然后细致刻画了月光下的人物情态,最后以移宴西楼继续赏玩斜月作结,一步步将中秋夜赏玩月色的兴致推向深入。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品味其中的动词和意象。比如“收”字写出了乌云散去的动态,“流”字描绘出月亮在天空移动的姿态,让静态的景物有了生命力。“歌黛愁”中的“愁”字用得很妙,并非是真正的忧愁,而是在月光映照下,歌女眉黛间呈现出的一种朦胧婉约之美,增添了诗歌的含蓄韵味。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歌不仅展现了中秋夜月色的美好,更传递出诗人与好友相聚的愉悦以及对友情的看重。同时,作为与白居易的唱和之作,也体现了唐代文人之间以诗会友的文化风尚。通过这首诗,我们既能感受到中秋佳节的传统氛围,也能体会到唐诗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全诗紧扣中秋夜赏月的情景展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首联“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以简洁的笔触写出了云散月出的瞬间,“收”和“流”两个动词用得生动形象,赋予景物动态感。颔联“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交代了诗人的活动,展现出与好友共赏美景的惬意。颈联“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细致描绘了月光下的人物景象,“衣香润”“歌黛愁”从嗅觉和视觉角度营造出朦胧优美的氛围,增添了诗意。尾联“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写出诗人对月色的喜爱,即使月亮西斜,仍意犹未尽,将宴席移到西楼继续观赏,表现出对中秋月色的沉醉。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中秋夜景色和宴饮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半夜,看到乌云散去、明月当空的景象后,写下当时的情景寄给好友白居易(字乐天)的作品。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两人交情深厚,经常有诗歌唱和。此诗便是他们之间诗词往来的体现,描绘了中秋夜赏月宴饮的情景,传递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共享美景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