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

刘禹锡 〔唐朝〕

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

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

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半夜时分,碧云散去,天空中皎洁的月亮静静流淌。

打开城门邀请好友,摆上酒席共赏清朗的秋日。

月光透过身影,衣香显得湿润,月光凝聚处,歌女的眉黛间带着淡淡的忧愁。

倾斜的月光依然值得赏玩,于是把宴席移到西楼上。

1.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清新明快,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

2.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交情甚笃,二人常以诗唱和,并称“刘白”。

3. 中秋赏月是中国传统习俗,文人墨客常以此为题材创作诗歌,表达团圆、思念等情感。

4. 诗中的“西楼”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登高望远、观赏月色的场所,带有一定的文化意象。

5. 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影透”对“光凝”,“衣香润”对“歌黛愁”,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 半夜碧云收:半夜时分,碧云消散。收:消散、散去。
  • 中天素月流:天空正中皎洁的月亮移动。中天:天空正中。素月:皎洁的月亮。流:指月亮在天空移动。
  • 开城邀好客:打开城门邀请好友。好客:好友、宾客。
  • 置酒赏清秋:摆设酒席欣赏清朗的秋天。置酒:摆设酒席。清秋:清朗的秋天。
  • 影透衣香润:身影透过月光,衣香显得湿润。润:湿润。
  • 光凝歌黛愁:月光凝聚之处,歌女的眉黛间带着忧愁。歌黛:指歌女的眉毛,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
  • 斜辉犹可玩:倾斜的月光仍然值得观赏。斜辉:倾斜的月光。玩:观赏、赏玩。
  • 移宴上西楼:把宴席移到西楼上。移宴:移动宴席。

这首《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是刘禹锡写给好友白居易的一首中秋赏月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从半夜云散月出写起,接着描述了邀请好友、置酒赏秋的情景,然后细致刻画了月光下的人物情态,最后以移宴西楼继续赏玩斜月作结,一步步将中秋夜赏玩月色的兴致推向深入。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品味其中的动词和意象。比如“收”字写出了乌云散去的动态,“流”字描绘出月亮在天空移动的姿态,让静态的景物有了生命力。“歌黛愁”中的“愁”字用得很妙,并非是真正的忧愁,而是在月光映照下,歌女眉黛间呈现出的一种朦胧婉约之美,增添了诗歌的含蓄韵味。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歌不仅展现了中秋夜月色的美好,更传递出诗人与好友相聚的愉悦以及对友情的看重。同时,作为与白居易的唱和之作,也体现了唐代文人之间以诗会友的文化风尚。通过这首诗,我们既能感受到中秋佳节的传统氛围,也能体会到唐诗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全诗紧扣中秋夜赏月的情景展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首联“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以简洁的笔触写出了云散月出的瞬间,“收”和“流”两个动词用得生动形象,赋予景物动态感。颔联“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交代了诗人的活动,展现出与好友共赏美景的惬意。颈联“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细致描绘了月光下的人物景象,“衣香润”“歌黛愁”从嗅觉和视觉角度营造出朦胧优美的氛围,增添了诗意。尾联“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写出诗人对月色的喜爱,即使月亮西斜,仍意犹未尽,将宴席移到西楼继续观赏,表现出对中秋月色的沉醉。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中秋夜景色和宴饮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半夜,看到乌云散去、明月当空的景象后,写下当时的情景寄给好友白居易(字乐天)的作品。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两人交情深厚,经常有诗歌唱和。此诗便是他们之间诗词往来的体现,描绘了中秋夜赏月宴饮的情景,传递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共享美景的情谊。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