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太原令狐相公见寄

刘禹锡 〔唐朝〕

书信来天外,琼瑶满匣中。

衣冠南渡远,旌节北门雄。

鹤唳华亭月,马嘶榆塞风。

山川几千里,惟有两心同。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你的书信从遥远的地方寄来,就像精美的琼瑶堆满了匣子。我如同当年衣冠南渡的人一样,漂泊到了远方,而你则在北方手握旌节,尽显雄威。华亭的月色下传来鹤的鸣叫声,榆塞的风中传来马的嘶鸣声。山川相隔几千里,但我们两人的心却是相同的。

1. 了解“衣冠南渡”这一历史典故。

2. 体会古诗中对仗的修辞手法,如颔联和颈联。

3.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颈联通过描绘“鹤唳华亭月”和“马嘶榆塞风”来营造氛围。

  • 琼瑶:美玉,这里比喻令狐相公寄来的书信美好珍贵。
  • 衣冠南渡:指西晋末,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这里刘禹锡借指自己被贬到南方。
  •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后借以泛指信符。唐制中,节度使赐双旌双节。用以显示其权力,此处指令狐相公在北方任节度使,掌握重要权力。
  • 华亭:古地名,在今上海市松江区西。这里可能是一种意境的营造,并非实指。
  • 榆塞:泛指北方边塞。

这首诗是刘禹锡酬答令狐相公的作品。从内容上看,它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又有对友人的赞美,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首联将书信比作琼瑶,形象地写出书信的珍贵;颔联通过“衣冠南渡”和“旌节北门”的对比,突出两人不同的处境;颈联的写景则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还能学习到古诗创作的一些技巧。

首联“书信来天外,琼瑶满匣中”,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令狐相公书信的珍贵,表达了对友人书信的珍视。颔联“衣冠南渡远,旌节北门雄”,通过“衣冠南渡”表明自己被贬南方的境遇,而“旌节北门雄”则写出令狐相公在北方的显要地位,形成对比。颈联“鹤唳华亭月,马嘶榆塞风”,描绘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静一动,一南一北,富有画面感和意境。尾联“山川几千里,惟有两心同”,点明主旨,尽管两人相隔千里,但心意相通,深化了友情的主题。整首诗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令狐相公在太原任职,与刘禹锡有一定的交往。令狐相公寄信给刘禹锡,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作为回应。此诗反映了两人虽身处异地,但情谊深厚。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