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令狐仆射相公题龙回寺

刘禹锡 〔唐朝〕

兹地回銮日,皇家禅圣时。

路无胡马迹,人识汉官仪。

天子旌旗度,法王龙象随。

知怀去家叹,经此益迟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这片土地是皇帝銮驾回转之处,也是皇家举行禅圣大典的时候。道路上没有胡马的踪迹,人们都能识别汉朝官员的礼仪。天子的旌旗浩荡经过,法王的龙象随从左右。我知道你怀着离乡的感叹,经过此地更是脚步迟缓。

1.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风豪放洒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一种诗歌形式,通常是依照对方的诗韵、诗意进行创作。

3. 诗中的“汉官仪”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对正统礼仪制度的重视。

4. 佛教文化在唐朝十分盛行,诗中“法王”“龙象”等词汇体现了佛教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 回銮:帝王出行归来。
  • 禅圣:可能指举行与禅让、圣典相关的仪式。
  • 胡马:指胡人的战马,代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
  • 汉官仪:汉朝官员的礼仪制度,这里象征正统的朝廷礼仪。
  • 法王: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这里可能指寺庙中的高僧。
  • 龙象:佛教用语,比喻高僧大德。

这首诗是刘禹锡与令狐仆射相公的唱和之作。在诗中,刘禹锡通过对龙回寺这一特定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气象和朝廷的威严。诗的前半部分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皇家仪式和社会的和平稳定,后半部分则转而关注友人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了解到唐朝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首联点明此地的特殊意义,“回銮日”和“禅圣时”营造出庄重宏大的氛围。颔联描绘了和平的景象,“路无胡马迹”体现了边境的安宁,“人识汉官仪”强调了朝廷礼仪的深入人心。颈联则展现了天子出行的威严和佛法的庄严,“天子旌旗度”与“法王龙象随”相互映衬。尾联转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乡的感慨,使诗歌在宏大的背景下增添了一份人情的温暖。整首诗既有对盛世的赞美,又有对友人的关怀,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此诗是刘禹锡和令狐仆射相公一同题咏龙回寺时所作。令狐仆射相公具体是谁尚需进一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推测当时可能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皇家举行重要仪式,朝廷礼仪彰显。刘禹锡可能是在陪同令狐相公游览龙回寺时,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