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
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
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
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
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
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
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
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
巩县的树木在烟月升起时,清澈的月光含映着碧绿的流水。尚且没有因多次被罢官而有怨色,仍然像范蠡一样泛着小舟。大鹏停歇后风又刮起,凤凰归来时树林正值金秋。虽然我采摘了小山的桂子,但此地不会久留。
1. 典故运用: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三已色”“五湖舟”“鹏息”“小山桂”等,通过这些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2. 意象:“鹏”“凤”等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鹏”代表宏大的志向和力量,“凤”象征着祥瑞、贤才等。
3. 酬答诗:这是一种诗歌体裁,是诗人之间相互赠答的作品,通常会针对对方的诗作内容进行回应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
从诗歌整体来看,刘禹锡在这首酬答诗中展现出了他对李相公的赞赏和自身的人生态度。开篇的写景不仅是对李相公夜泛洛水情境的呼应,也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颔联通过典故表达对李相公豁达心态的肯定。颈联的意象富有变化和深意,暗示着人生的起伏与转机。尾联则体现出诗人自己的追求和决心。在学习这首诗时,要重点理解典故的含义和作用,以及意象所传达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首联描绘了巩县夜晚烟月升起、清光映照碧流的宁静画面,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幽的基调。颔联运用“三已色”和“五湖舟”的典故,赞扬李相公虽历经仕途波折却能保持平和心态,且有归隐之洒脱。颈联以“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的意象,既暗示李相公的境遇变化,又营造出一种大气而富有生机的氛围,秋天本是万物凋零之时,但凤凰归来又增添了希望。尾联表明自己虽有暂时的栖息,但不会久留于此,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或不贪恋安逸的态度。整首诗用典自然,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此诗是刘禹锡酬答李相公之作。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并寄诗给刘禹锡,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回赠。当时的具体情境或许与李相公的仕途经历有关,他可能经历了一些起伏后归乡,而刘禹锡以诗相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