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
烟岚餘斐亹,水墨两氛氲。
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
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
烟岚餘斐亹,水墨两氛氲。
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
过去我们常常一同使用砚台学习,如今你寄来这方砚台,让我感慨我们已各自分离。这方砚台敲击起来声音清脆,好似敲击寒冷的玉石;它的纹理错落有致,如同堆叠的碧云。砚台上的烟岚之气仿佛还留存着美好的光彩,磨墨时墨水与砚台的气息相互交融。这方砚台适合像陶贞白那样的人,在松窗之下书写紫色的文章。
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洒脱,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
2.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
3. 叠石砚,是一种以石头为材料制作的砚台,因其纹理如同堆叠的石头而得名。叠石砚质地优良,发墨快,储墨久,是古代文人喜爱的文房四宝之一。
4.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自号华阳隐居。他对书法、医药、天文、地理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本草经集注》《真诰》等。
这首诗是刘禹锡为感谢柳宗元寄来叠石砚而作。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感慨。从艺术角度来看,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如比喻、听觉和视觉描写等,生动地描绘了砚台的特点和美感。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高雅文学创作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
首联“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直接点明了诗人与柳宗元过去常常一同学习,如今收到对方寄来的砚台,不禁感慨两人已经分离。这一联既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流露出对分别的惆怅。颔联“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砚台。“清越敲寒玉”,通过敲击砚台发出的清脆声音,展现出砚台质地的优良;“参差叠碧云”,描绘了砚台纹理的错落有致,如同堆叠的碧云,给人以美的享受。颈联“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进一步渲染了砚台的高雅和艺术氛围。“烟岚余斐亹”,仿佛砚台上还留存着山间云雾的美好光彩;“水墨两氛氲”,则描写了磨墨时墨水与砚台气息相互交融的情景,富有诗意。尾联“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诗人想象这方砚台适合像陶贞白那样的文人在松窗之下书写优美的文章,不仅赞美了砚台的品质,也表达了对高雅文学创作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高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好友,二人志同道合,在政治上都主张革新,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柳宗元寄给刘禹锡一方叠石砚,刘禹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好友的感激以及对分别的感慨。当时他们可能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被贬到不同的地方,这方砚台承载着他们之间的友情和对往昔共同学习、生活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