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二十九兄员外赴邠宁使幕

刘禹锡 〔唐朝〕

家袭韦平身业文,素风清白至今贫。

南宫通籍新郎吏, 西候从戎旧主人。

城外草黄秋有雪,烽头烟静虏无尘。

鼎门为别霜天晓,賸把离觞三五巡。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你家世代承袭韦、平二家那样的高贵门第,自身又从事文章之事,清白的家风流传至今,家境依旧贫寒。你刚在南宫获得官职成为新的郎吏,如今又要跟随旧主人到西边的邠宁去从军。城外秋草枯黄,已有雪落下,烽火台上烟雾平静,敌人没有侵扰。在霜天的拂晓,我们在鼎门分别,再尽情地把离别的酒杯多喝上几巡。

“韦平”成为后世指代显宦家族的典故;“南宫”在古代常用来指代尚书省;古代在送别友人时,常常会有饮酒饯行的习俗。

  • 韦平:韦、平是西汉时的两个家族,韦贤、韦玄成父子和平当、平晏父子都相继为相,后世因以“韦平”称显宦家族。
  • 南宫:指尚书省。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入宫门。
  • 西候:西边的关塞,这里指邠宁。
  • 鼎门:洛阳城门名。
  • 賸(shèng):尽,尽量。

这首诗是刘禹锡送别友人之作。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对边塞景色的描绘和对离别的表达,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语言上,诗句简洁明快,对仗工整,如“南宫通籍新郎吏,西候从戎旧主人”,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特色。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首联称赞李二十九兄出身名门,却能保持清白家风,虽家境贫寒但仍从事文章之事,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颔联点明李二十九兄的仕途经历,刚在朝中任职便要随旧主从军,暗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认可。颈联描绘了邠宁的秋景,城外草黄有雪,烽火台安静无烟尘,既写出了边塞的寒冷和宁静,也暗示了当时边境局势的稳定。尾联则表达了诗人与李二十九兄的离别之情,在霜天拂晓于鼎门分别,再尽情地喝上几杯离别的酒,情感真挚而深沉。整首诗既有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也有对离别的惆怅和不舍,情感丰富而细腻。

此诗是刘禹锡为送李二十九兄员外赴邠宁使幕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李二十九兄刚在朝中任职不久,便要前往邠宁从军。邠宁在唐代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常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发生冲突,因此此次李二十九兄前往邠宁使幕,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