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东林看讲时,都人象马蹋琉璃。
雪山童子应前世, 金粟如来是本师。
一锡言归九城路,三衣曾拂万年枝。
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
昨日东林看讲时,都人象马蹋琉璃。
雪山童子应前世, 金粟如来是本师。
一锡言归九城路,三衣曾拂万年枝。
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
昨日在东林寺观看您讲经说法时,京都的人、马都踏在寺中的琉璃地面上,场面热闹非凡。您前世或许是雪山童子,而金粟如来就是您的本师。您手持锡杖说要回归上都之路,那三衣曾经拂过皇宫中的万年枝。如果休公许久未见询问起我,客居楚地的我在这秋景中内心更加悲伤。
1. 唐朝佛教文化: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众多寺院兴起,僧人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文人与僧人交往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 佛教典故:雪山童子和金粟如来都是佛教中的重要典故,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象征修行者的高尚品德和高深境界。
3. 诗歌意象:锡杖、三衣、万年枝等都是诗歌中的意象,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锡杖代表僧人云
诗的开篇描绘了慧则法师讲经时的热闹场景,展现出他的影响力。“雪山童子”和“金粟如来”的运用,赋予了法师神秘的宗教色彩,凸显其修行的高深。“一锡言归九城路”表明法师要回归上都,“三衣曾拂万年枝”暗示法师与皇室的渊源。最后两句,诗人借休公引出自己,表达了客居他乡、逢秋伤感的心境,既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有自身的身世之感。整首诗既有对法师的赞美,又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情感丰富而深沉。
刘禹锡生活在唐朝,当时佛教盛行,文人与僧人交往频繁。此诗可能创作于慧则法师要回上都(长安)之时,刘禹锡写这首诗相送,并托其向广宣上人转达问候。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这首诗可能也融入了他自身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