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

刘禹锡 〔唐朝〕

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声名自里闾。

已是世间能赋客, 更攻窗下绝编书。

朱门达者谁能识,绛帐书生尽不如。

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听闻战鼓声声,却仍带着经书去锄地;声名在乡里间逐渐传播开来。你已经是世间能写出好赋的才子,如今还在窗下刻苦研读那些深奥的书籍。那些朱门权贵中的显达者,有谁能真正赏识你;那些讲学授徒的书生们,都比不上你。幸好你遇到了天官旧丞相,他知道你即便没有羽翼也能直上云霄。

1. 学究科: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主要考查对经籍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精通儒家经典。

2. 带经锄、绝编书、绛帐等典故:这些典故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古诗中运用典故可以使诗歌更加含蓄、凝练,丰富诗歌的文化底蕴。

3.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科举制度较为完善,有多种科目,为文人提供了晋升的途径。

  • 带经锄:源自汉代倪宽的典故,倪宽在耕作时也不忘带上经书,边劳作边学习,形容人勤奋好学。
  • 里闾:指乡里、家乡。
  • 能赋客:擅长作赋的人。在古代,作赋是文人展现才华的重要方式。
  • 绝编书:“绝编”出自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这里指深奥、珍贵的书籍。
  • 朱门达者:朱门,指富贵人家;达者,指显达、有地位的人。
  • 绛帐书生:绛帐,源自东汉马融讲学,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的典故,这里指讲学授徒的书生。
  • 天官旧丞相:具体所指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能是一位赏识蔡京才华的高官。

这首诗是刘禹锡送给友人蔡京参加学究科考试的送别之作。诗中通过对蔡京形象的塑造和才华的赞美,展现了他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蔡京能够得到赏识、取得成功的祝愿。在语言上,诗歌运用了典故,使诗歌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于读者来说,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的美感,还能了解到唐朝的科举制度和当时的文化氛围。

首联“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声名自里闾”,描绘出蔡京即使身处有战鼓喧嚣的环境,依然勤奋好学的形象,他的声名在乡里逐渐传播,突出了他的勤奋和才华已初露端倪。颔联“已是世间能赋客,更攻窗下绝编书”,进一步强调蔡京不仅已经是擅长作赋的才子,还在不断深入钻研深奥的书籍,展现出他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颈联“朱门达者谁能识,绛帐书生尽不如”,通过对比朱门达者的不识人才和绛帐书生的不如蔡京,表达了对蔡京才华的高度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感慨。尾联“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则是对蔡京的美好祝愿,庆幸他遇到了赏识他的高官,相信他即便没有羽翼也能凭借自己的才华直上云霄,表达了对他此次参加学究科考试取得成功的期待。

此诗创作于唐朝,具体年份不详。当时科举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学究科是科举中的一个科目,主要考查对经籍的理解和掌握。蔡京在考中进士后又准备参加学究科考试,刘禹锡写下此诗为他送行,表达对他的鼓励和期许。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