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贶

刘禹锡 〔唐朝〕

烂柯山下旧仙郎,列宿来添婺女光。

远放歌声分白纻, 知传家学与青箱。

水朝沧海何时去,兰在幽林亦自芳。

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您这位曾经的仙郎在烂柯山下任职,您如星宿降临,增添了婺女星的光彩。您慷慨地唱起歌来分享着白纻布,还将家学传承于青箱。流水奔向沧海不知何时能到,兰花长在幽林之中也独自散发芬芳。听说您在天台留有仁爱之举,人们把您比作琪树和甘棠。

1. 烂柯山传说:体现了衢州的地域文化特色。

2. 青箱的典故:反映了古代家族重视家学传承的传统。

3. 琪树和甘棠的比喻: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赞美手法,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和有惠政。

  • 烂柯山:在今浙江衢州,相传晋人王质入山伐木,见二童子下棋,棋局终了,斧柄已烂,回家后已过百年。这里可能暗指衢州的地域特色。
  • 旧仙郎:对徐员外使君的美称。
  • 列宿:星宿,这里比喻徐员外使君。
  • 婺女:星宿名,即女宿,这里代指衢州一带。
  • 白纻:白色的苎麻布,这里可能指徐员外赠送的缟纻。
  • 青箱:《宋书·王准之传》记载,王家世代相传的家学藏于青箱,后因以“青箱”指世代相传的家学。
  • 琪树:神话中的玉树,比喻珍贵美好的事物,这里用来赞美徐员外。
  • 甘棠:《诗经·召南·甘棠》记载,召伯曾在甘棠树下听政,后人思念他的德政,不忍砍伐甘棠树,后以“甘棠”比喻有惠政的官吏。

这首诗是刘禹锡的酬赠之作,通过对徐员外使君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在诗歌中,刘禹锡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比喻,使诗歌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例如,“烂柯山”的传说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青箱”的典故体现了徐员外的文化底蕴,“琪树”和“甘棠”的比喻则形象地赞美了徐员外的品德和政绩。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展现了刘禹锡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首联“烂柯山下旧仙郎,列宿来添婺女光”,以烂柯山的传说引出徐员外使君,将其比作星宿,增添了婺女星的光彩,既赞美了徐员外的身份,又突出了他到衢州任职带来的积极影响。颔联“远放歌声分白纻,知传家学与青箱”,描绘了徐员外慷慨分享礼物和传承家学的形象,体现了他的品德和文化素养。颈联“水朝沧海何时去,兰在幽林亦自芳”,以水和兰为喻,表达了对徐员外的赞美和期许。水奔向沧海,寓意着徐员外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兰在幽林独自芬芳,象征着徐员外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也能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尾联“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通过听闻徐员外在天台有仁爱之举,将他比作琪树和甘棠,进一步赞美了他的政绩和品德。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徐员外的感激之情,又赞美了他的才华和品德。

此诗是刘禹锡为答谢衢州徐员外使君赠送缟纻和竹书箱而作。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切考证,但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此诗可能创作于他在外地任职期间。徐员外使君可能与刘禹锡有一定的交情,赠送礼物表达情谊,刘禹锡便写诗回赠。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