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 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 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两棵桧树苍劲古老,形貌奇特,
含着烟雾,枝叶繁茂高低错落。
晚年依傍着僧人,屹立在金殿旁,
当初也曾面对将军,映照着绘有图案的旗帜。
在佛国圣地中,枝叶如宝伞般展开,
高高的枝干超出了鸳鸯瓦。
寺中的长明灯啊,跳动着前朝的火焰,
曾经照耀过我青春年少的时光。
1. 桧树:是一种常见的常绿乔木,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象征坚韧、长寿等品质。
2. 长明灯:在佛教寺庙中,长明灯具有特殊意义,象征着佛性永恒、光明不灭,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3. 借物咏怀:这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本诗就是典型的借物咏怀之作。
4.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歌往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善于从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中提炼出人生哲理,此诗体现了他晚年诗歌深沉含蓄的特点。
《谢寺双桧》是刘禹锡晚年的作品,全诗围绕谢寺的两棵桧树展开。开篇先写双桧的形态,"苍然古貌奇"点出其古老奇特的特点,"含烟吐雾郁参差"则描绘出枝叶的繁茂。这不仅是对桧树外观的描写,也为后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双桧的经历,"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短短两句,跨越了漫长的时间,写出了双桧见证的历史变迁,也暗示了寺庙所处环境的变化。"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进一步描写双桧在寺庙中的姿态,它们与寺庙的建筑、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佛国世界的一部分。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由眼前的长明灯联想到前朝,再由前朝的灯火想到自己的青春岁月。长明灯的火焰仿佛是跨越时空的见证者,见证了寺庙的兴衰,也见证了诗人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历史、自然景物相结合的写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厚重。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刘禹锡诗歌中蕴含的深沉的人生感悟,以及他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通过诗中的意象,我们也能了解到唐代的寺庙文化和社会风貌。
这首诗通过对谢寺双桧的描写,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联描绘了双桧苍古奇特、枝叶繁茂的形态,展现出它们的不凡气势。颔联和颈联追溯了双桧的历史,它们曾见证过将军的英姿,如今又陪伴着僧人,在佛界中展现出独特的风姿,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
尾联尤为精妙,"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将长明灯的火焰与自己的青春联系起来,以灯焰依旧、青春不再形成对比,抒发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含蓄。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借物咏怀,将双桧的形象与诗人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经历过永贞革新的失败,多次被贬谪。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晚年游览谢寺时所作。当时诗人历经沧桑,看到寺中的双桧,触景生情,感慨时光流逝,借咏叹双桧来抒发自己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谢寺具体所指待考,但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