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潮州自代因寄七言

刘禹锡 〔唐朝〕

翔鸾阙下谢恩初,通籍由来在石渠。

暂入南宫判祥瑞, 还归内殿阅图书。

故人犹在三江外,同病凡经二纪馀。

今日荐君嗟久滞,不惟文体似相如。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翔鸾阙下初次谢恩,我进入仕途本就源自石渠阁。暂时进入南宫判理祥瑞之事,之后又回到内殿翻阅图书。老朋友还远在三江之外,我们一同历经磨难已有二十多年。如今举荐你,感叹你长久地仕途不顺,不仅仅是因为你的文章风格像司马相如。

1. 石渠阁是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后世常用来代指藏书、著述或学术机构。

2.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其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他的文学风格华丽、夸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纪”是古代的时间单位,一纪为十二年。

  • 翔鸾阙:宫殿前的楼观,这里代指宫廷。
  • 通籍: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后称初做官为通籍。
  • 石渠:即石渠阁,汉代宫中藏书之处,这里借指集贤院。
  • 南宫:尚书省的别称。
  • 判祥瑞:判断有关祥瑞的事务。
  • 内殿:皇宫内的殿宇。
  • 三江:说法不一,这里泛指远方。
  • 二纪:一纪为十二年,二纪即二十四年。
  • 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

这首诗是刘禹锡的赠友之作,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历史文化内涵。从内容上看,它展现了诗人的仕途经历和与老友的深厚情谊。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了,用典恰当,如“石渠”“相如”等典故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从情感层面分析,诗人既有对自己升迁的感慨,也有对老友韩愈的同情和举荐之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们在仕途上的起伏,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之间相互欣赏、相互扶持的美好情谊。

首联“翔鸾阙下谢恩初,通籍由来在石渠”,诗人点明自己在宫廷谢恩,强调自己进入仕途与集贤院的渊源。颔联“暂入南宫判祥瑞,还归内殿阅图书”,描述了自己工作的职责,既体现了工作的重要性,也透露出一种忙碌而充实的状态。颈联“故人犹在三江外,同病凡经二纪馀”,笔锋一转,想到远方的老友韩愈,二人同病相怜,历经多年的磨难。尾联“今日荐君嗟久滞,不惟文体似相如”,直接表明举荐韩愈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更感叹他长久以来仕途不顺。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有对老友的关切和举荐之情。

此诗是刘禹锡在得到官职升迁后所作。当时他转任仪曹郎,仍担任集贤学士,于是举荐韩愈代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并写下此诗寄给韩愈。刘禹锡与韩愈是好友,二人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一定的交往和共鸣。他们都曾在仕途上历经坎坷,刘禹锡此时的升迁或许让他想起了同样怀才不遇的韩愈,因此举荐他。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