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深夜降龙潭水黑, 新秋放鹤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深夜降龙潭水黑, 新秋放鹤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你凭借浮杯远渡万里沧溟来到此地,遍访名山以契合自己的性灵。深夜时分你降伏蛟龙,潭水一片漆黑;新秋之际你放飞仙鹤,野外田畴青葱。你心中没有彼此之分,又怎会怀恋故土;领悟了真如之理,也无需诵读经文。我想问一问中华学道之人,有几人能如此雄猛达到这般境界。
1.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佛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 “浮杯”是僧人云游的一种象征,体现了佛教的修行方式。
3. “真如”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事物的真实本性。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日本僧人智藏的修行历程和境界。诗中既有对智藏的赞美,也有对佛法修行的思考。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以及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诗中所表达的对修行境界的追求,也能给我们带来启示,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追求精神的升华。
这首诗是刘禹锡赠给日本僧人智藏的,诗中展现了智藏的非凡经历和高深的修行境界。首联“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描绘了智藏远渡重洋、遍访名山的艰辛历程,突出了他对佛法的虔诚追求。颔联“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通过“降龙”和“放鹤”两个具体的场景,展现了智藏高深的修行和超凡的法力。颈联“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进一步阐述了智藏的境界,他心中没有彼此之分,不怀恋故土,领悟了真如之理,无需诵读经文。尾联“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则表达了刘禹锡对智藏的赞赏和对中华学道者的期许,引发人们对修行境界的思考。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学习。智藏作为日本僧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遍访名山,修行佛法。刘禹锡与他相识后,被他的修行精神和高深佛法所打动,于是写下这首诗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