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酬福建陈判官见赠

刘禹锡 〔唐朝〕

潦倒声名拥肿材,一生多故苦邅回。

南宫旧籍遥相管, 东洛闲门昼未开。

静对道流论药石,偶逢词客与琼瑰。

怪君近日文锋利,新向延平看剑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一生穷困潦倒,就像那不成材、臃肿无用的树木,命运多舛,一生都在艰难坎坷中徘徊。我曾经在南宫(尚书省)任职的旧档案还在那里,如今在洛阳赋闲,白天家门都很少打开。我平日里安静地和道士们谈论医药方剂,偶尔也会遇到文人墨客,他们会赠我诗文佳作。我奇怪你最近文章如此犀利,原来是刚到延平去看过宝剑回来啊。

1.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豪放洒脱,多有感慨身世、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2. “南宫”在古代常用来指代尚书省,这是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机构。

3. “延平看剑”这一典故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比喻人获得新的灵感、能力或机遇。

  • 潦倒:形容人失意、穷困。
  • 声名拥肿材:这里刘禹锡自谦,说自己像不成材、臃肿的树木。拥肿,即“臃肿”。
  • 邅回:指处境不利,困顿挫折。
  • 南宫:指尚书省。旧籍,指过去的任职档案。
  • 东洛:指洛阳。
  • 道流:指道士。
  • 药石:指医药方剂。
  • 词客:指文人墨客。
  • 琼瑰:美玉,这里比喻美好的诗文。
  • 延平看剑:延平,今福建南平。传说晋代雷焕、张华在丰城掘得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后双剑没入延平津中化为双龙。这里比喻陈判官到福建后文学创作有了新的灵感和提升。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复杂的心境。他一方面对自己一生的遭遇感到无奈和悲哀,用“拥肿材”来自嘲,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却难以施展的苦闷。另一方面,在洛阳的闲适生活也让他有了一些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与道士和文人的交往使他的生活增添了一些色彩。尾联对陈判官的夸赞,不仅是对友人的欣赏,也可能透露出他对一种新的创作灵感和机遇的向往。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较为含蓄,通过对自身生活和友人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处于人生困境但又不甘沉沦的诗人形象。

首联中,刘禹锡以“潦倒声名拥肿材”自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一生的坎坷与不如意,“一生多故苦邅回”更是直接抒发了命运多舛的感慨。颔联通过“南宫旧籍”和“东洛闲门”的对比,既回顾了自己曾经的任职经历,又展现了如今在洛阳赋闲的状态,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颈联描绘了他在洛阳的日常生活,与道士论药石、和词客交流诗文,体现出一种闲适但又有些寂寥的生活氛围。尾联则巧妙地夸赞了陈判官文章的犀利,并以“新向延平看剑来”为原因,既表达了对陈判官文学才华提升的赞赏,也可能蕴含着对他此次福建之行的羡慕。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又有对友人的赞美,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此诗创作于他在洛阳任职期间,福建陈判官赠诗给他,他便写下这首诗作为酬答。当时他在洛阳过着相对闲适的生活,但内心仍有着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