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时守吴郡

刘禹锡 〔唐朝〕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 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过去曾居住在招屈亭附近,那里有茂密的枫林、橘树和鹧鸪的鸣叫声。

一旦离开皇宫的园林和长安的青门,十年来只见南方江边的白芷一次次生长。

从那以后曾经受到皇帝在宣室的召见,如今又镇守在阖闾旧城。

万里之外有谁能思念我呢,是同住过的仙郎崔员外和表兄任十四兄侍御。

1.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豪迈洒脱,又兼具深沉含蓄之味,代表作有《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2. 唐代的员外官、侍御都是官职名称,员外官多为闲职,侍御则负责监察等事务。

3. 招屈亭与屈原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遭流放后投汨罗江而死,后世为纪念他修建了诸多建筑,招屈亭便是其中之一。

4. "宣室召"的典故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谈论鬼神之事,后世常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贤臣的召见。

5. 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使吴国国力强盛,阖闾城是其修建的都城,后成为苏州的代称。

6. 白芷在古诗中常被用作意象,既可以指实际的香草,也常与思乡、离别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 :以诗文相赠答。
  • 朗州:今湖南常德,是刘禹锡曾经被贬之地。
  • 崔员外、任十四兄侍御:指崔某(曾任员外官)和任十四兄(曾任侍御史),都是诗人的友人。
  • 鄙人:谦称自己。
  • 守吴郡:指担任吴郡太守,吴郡在今江苏苏州一带。
  • 招屈亭:在今湖南汨罗,为纪念屈原而建,此处代指诗人在朗州的旧居附近。
  • 鹧鸪:一种鸟,其鸣声常被古人认为带有凄凉意味。
  • 御苑:皇家的园林,代指京城长安。
  • 青门:汉代长安城门名,后泛指京城城门,此处代指长安。
  • 蛮江:对南方江边的泛称,古时称南方少数民族为蛮。
  • 白芷:一种香草,多生长在水边。
  • 宣室召:指受到皇帝的召见。宣室是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曾在此召见贾谊,后用"宣室召"指帝王召见贤臣。
  • 阖闾城:即今江苏苏州,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
  • 同舍仙郎:指崔员外,仙郎是对郎官的美称。
  • 外兄:表兄,指任十四兄侍御。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是一首酬答诗,是刘禹锡对友人探访自己旧居并寄诗的回应。诗歌围绕"旧居"和"思念"展开,串联起诗人的过往经历与当下情感。

首联回忆旧居环境,"招屈亭"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还因与屈原相关,暗含了诗人对自身被贬经历的感慨,如同屈原一样有怀才不遇之感。而"枫林橘树鹧鸪声"这些南方特有的景物,既是实景再现,也营造出一种悠远、略带伤感的氛围,让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朗州生活的复杂情感。

颔联和颈联则着重讲述诗人的人生经历。从离开京城到在南方度过漫长岁月,再到后来的被召见和如今的任职,这一系列的人生起伏,展现了诗人在宦海中的漂泊与坚守。"十见蛮江白芷生"用白芷的年年生长反衬出时间的流逝和诗人等待的漫长,很有感染力。

最后尾联点出主旨,在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后,诗人将情感落在友人的思念上。"何人万里能相忆"的反问,既表现出诗人在异地他乡的孤独感,也突出了友人情谊的珍贵。而点出"同舍仙郎与外兄",则让这份思念有了具体的对象,使情感更加真挚。

总的来说,这首诗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过往的回忆,对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友情的珍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首联以"昔日"起笔,描绘了过去在朗州旧居附近的景象,"枫林橘树鹧鸪声"勾勒出一幅具有南方特色的画面,既包含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暗含着一丝凄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怀旧的基调。

颔联"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通过时间的对比,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的长久和在南方贬谪生活的漫长。"十见"既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在这段时间里的坚持与等待。

颈联"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叙述了自己的仕途变化,从曾经受到皇帝召见的希望,到如今镇守一方的现状,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其中既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当下任职的坦然。

尾联"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将情感推向高潮,在感慨身世之后,点出万里之外思念自己的友人,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也流露出内心的慰藉,使全诗在怀旧与感慨中增添了一份温暖。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深厚情感,将叙事、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展现了刘禹锡诗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外的另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格。

刘禹锡是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因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而长期被贬。此诗是他在担任吴郡太守时,收到朗州的崔员外和任十四兄侍御同访他旧居后寄来的诗作,于是写下这首诗回赠。诗中回忆了过去在朗州的生活,叙述了自己的宦海沉浮,表达了对友人远道相忆的感激之情。当时刘禹锡历经贬谪后虽得以任职,但过往的经历和对友人的思念仍萦绕心头,便借这首诗抒发胸臆。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