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令狐相公赠别

刘禹锡 〔唐朝〕

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

海峤新辞永嘉守, 夷门重见信陵君。

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绝群。

幸遇甘泉尚词赋,不知何客荐雄文。

古诗译文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如那哀伤的越声长久悲苦,可又有谁能听闻?如今老来只能面对湘山和楚云。刚刚告别了海峤之地永嘉太守的职位,在夷门之地又有幸见到了如同信陵君般的您。曾经的田园松菊如今已迷失了路径,而我如那远离鸳鸿群的孤雁,久已与朝堂上的同僚隔绝。幸运的是如今遇到了像汉帝看重词赋一样重视人才的您,不知道哪位伯乐会举荐我这篇文章呢。

  • 越声:指哀伤的声音,这里可能是诗人自比。
  • 湘山与楚云: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山水,暗示诗人被贬之地。
  • 海峤:海边的山岭,这里指永嘉。
  • 永嘉守:指担任永嘉太守的职位。
  • 夷门:战国时魏都大梁的东门,这里借指令狐相公所在之地。
  • 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公子,以礼贤下士著称,这里比喻令狐相公。
  • 田园松菊: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典故,指归隐的田园生活。
  • 霄汉鸳鸿:指在朝廷中任职的同僚。
  • 甘泉尚词赋:汉武帝在甘泉宫时,看重司马相如等人的词赋,这里比喻令狐相公重视人才。
  • 雄文:指有气势、有才华的文章,这里是诗人自指自己的文章。

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又有对令狐相公的感激与期待。首联“越声长苦有谁闻,老向湘山与楚云”,诗人以“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此诗可能是刘禹锡在从永嘉太守任上卸任后,与令狐相公相遇时所作。令狐相公可能对刘禹锡比较赏识,有赠别之词,刘禹锡便作此诗酬谢。当时刘禹锡已年老,经历了多年的贬谪生涯,内心感慨万千。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