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

刘禹锡 〔唐朝〕

十万天兵貂锦衣,晋城风日斗生辉。

行台仆射深恩重, 从事中郎旧路归。

叠鼓蹙成汾水浪,闪旗惊断塞鸿飞。

边庭自此无烽火,拥节还来坐紫微。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十万身着貂锦战衣的天兵,让晋城的风光与日争辉。行台仆射深恩厚谊,从事中郎沿着旧路回归。重叠的鼓声好似催起汾水的波浪,闪动的旗帜惊断了塞外飞鸿的旅程。从此边疆再无战火,您持节归来将坐镇朝堂。
1.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2. 令狐楚是唐朝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擅长骈文和诗歌。 3. “行台”是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仆射”是尚书省的长官之一。 4. “从事中郎”是汉代以后州郡长官的僚属,负责参谋军事等事务。
  • 天兵:指朝廷的军队。
  • 貂锦衣:用貂皮和锦缎制成的衣服,这里指将士们华丽的战衣。
  • 行台仆射:指令狐楚,他曾担任行台仆射一职。
  • 从事中郎:官名,这里可能指送行的人。
  • 叠鼓:连续不断的鼓声。
  • 拥节:持节,古代使臣或大将持节以作凭证。
  • 紫微:本指紫微垣,这里借指朝廷。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送别的场景和诗人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十万天兵貂锦衣”“叠鼓蹙成汾水浪”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期望,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诗人的家国情怀。
诗的首联描绘出军队的威武和晋城的壮丽景象,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颔联点明送别对象和送别的缘由,体现出深厚的情谊。颈联通过描写鼓声和旗帜,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热烈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令狐楚的威严和影响力。尾联则表达了对边疆和平的期望以及对令狐楚回归朝廷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也有对国家和平的期盼。
此诗是刘禹锡和白居易送别令狐楚前往太原任职时所作。令狐楚在当时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前往太原任职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刘禹锡和白居易作诗表达送别之情并对其寄予期望。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