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
庭前剑戟朝迎日, 笔底文章夜应星。
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
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
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
庭前剑戟朝迎日, 笔底文章夜应星。
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
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
如今天下的咽喉要地汴州一片安宁,军城中的喜气直上青天。清晨,庭院前的剑戟迎着朝阳;夜晚,笔下的文章好似与星辰相应。三省的墙壁上题写着您的姓名,您的仪容风采被万人瞻仰。汴州忽然又迎来了太平之事,正月里人们看灯连门都不用关闭。
1.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风豪迈洒脱,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情感。2. 汴州是古代重要的城市,在交通、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3. 唐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这首诗是刘禹锡寄给令狐相公的,主要讲述了汴州在新政实施后的太平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描写手法,如“剑戟”“文章”“三省壁”“万人头”等,生动地展现了汴州的繁荣和令狐相公的功绩。从文学角度看,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历史角度看,它为我们了解唐代汴州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生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和对有作为官员的赞赏。
首联“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点明汴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今一片安宁,军城的喜气直上青天,营造出一种祥和欢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积极的基调。颔联“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从两个方面展现了汴州官员的形象和作为。“庭前剑戟”象征着军事力量,“朝迎日”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笔底文章”代表着文化和治理才能,“夜应星”则增添了一份神秘和高雅。颈联“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进一步夸赞了令狐相公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名字题写在三省的墙壁上,他的风采被万人瞻仰,突出了其在朝廷和民众中的威望。尾联“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描绘了汴州太平的景象,正月里人们看灯都不用关门,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整首诗语言优美,对仗工整,通过对汴州新政的描述,表达了对令狐相公的赞美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此诗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从诗题可知,是刘禹锡听闻有人讲述汴州新政之事后,寄给令狐相公的。令狐相公可能指令狐楚,他在当时政治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当时的汴州可能在新政实施下呈现出一派和平繁荣的景象,刘禹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