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令狐相公见寄

刘禹锡 〔唐朝〕

才兼文武播雄名,遗爱芳尘满洛城。

身在行台为仆射, 书来甪里访先生。

闲游占得嵩山色,醉卧高听洛水声。

千里相思难命驾,七言诗里寄深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您文武双全,英雄名声远扬,留下的仁爱美德如芬芳的尘土洒满洛阳城。

您身在行台担任仆射之职,却寄来书信像甪里先生那样问候我这隐居的人。

我闲暇时游览,尽览嵩山的秀丽景色;醉酒后安卧,静听洛水的潺潺声。

相隔千里,因思念而难以亲自驾车前往相见,只好在这七言诗中寄托我深厚的情谊。

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歌风格清新爽朗,善用比兴手法。

2.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 令狐楚,字壳士,中唐政治家、文学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交往甚密,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影响。

4. 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五岳中的中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5. 洛水,在古代文化中常被提及,沿岸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

  • :以诗文相赠答。
  • 令狐相公:指令狐楚,当时担任重要官职,与刘禹锡交好。
  • 才兼文武:才能兼具文才和武略。
  • 播雄名:传播英雄的名声。
  • 遗爱:指官吏离职后留下的仁爱政绩。
  • 芳尘:比喻美好的名声或事迹。
  • 洛城:洛阳城。
  • 行台:古代官署名,在地方代表中央行尚书省事。
  • 仆射:古代官职名,地位较高。
  • 甪里:汉初隐士,这里借指令狐楚问候自己。
  • 先生:刘禹锡自称。
  • 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五岳之一。
  • 洛水:河流名,流经洛阳。
  • 命驾:驾车前往,指动身前往相见。
  • 七言诗:此诗为七言律诗。

《酬令狐相公见寄》是刘禹锡写给友人令狐楚的一首应答诗,充分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诗的开篇,诗人便对令狐楚的才能和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才兼文武播雄名,遗爱芳尘满洛城”,这不仅是对友人的赞美,也从侧面反映出二人关系的融洽。接下来,“身在行台为仆射,书来甪里访先生”,写出了令狐楚虽位高权重,却依然保持着对友人的关怀,通过书信问候,这种情谊在官场中尤为可贵。

而后两句“闲游占得嵩山色,醉卧高听洛水声”,描绘了诗人自己的生活情景,看似悠然自得,实则在这闲适之中蕴含着对友人的思念。最后,“千里相思难命驾,七言诗里寄深情”,直接点出主题,因距离遥远无法相见,只能将浓浓的思念之情寄托在这首诗中。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人物、景物的描写,将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中唐时期酬答诗中的佳作。学习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还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诗歌艺术特点。

全诗围绕与令狐楚的交往和情谊展开,语言真挚恳切,情感深厚。首联赞扬令狐楚文武双全,声名远播,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颔联点明双方的身份和交往,令狐楚身居要职却不忘问候自己,体现了二人友谊的深厚。颈联描绘了刘禹锡自己闲游嵩山、醉卧听洛水的生活场景,看似闲适,实则暗藏对友人的思念。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因路途遥远难以相见,只能通过诗歌寄托深情,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全诗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将友情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这首诗是刘禹锡酬答令狐楚寄赠之作。令狐楚是中唐时期的名臣、诗人,与刘禹锡交往密切。当时令狐楚身居高位,在地方任职,而刘禹锡可能处于相对闲暇的状态。两人虽相隔两地,但常有书信往来和诗歌唱和。此诗便是刘禹锡收到令狐楚的寄信后,有感而发创作的,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