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兼文武播雄名,遗爱芳尘满洛城。
身在行台为仆射, 书来甪里访先生。
闲游占得嵩山色,醉卧高听洛水声。
千里相思难命驾,七言诗里寄深情。
才兼文武播雄名,遗爱芳尘满洛城。
身在行台为仆射, 书来甪里访先生。
闲游占得嵩山色,醉卧高听洛水声。
千里相思难命驾,七言诗里寄深情。
您文武双全,英雄名声远扬,留下的仁爱美德如芬芳的尘土洒满洛阳城。
您身在行台担任仆射之职,却寄来书信像甪里先生那样问候我这隐居的人。
我闲暇时游览,尽览嵩山的秀丽景色;醉酒后安卧,静听洛水的潺潺声。
相隔千里,因思念而难以亲自驾车前往相见,只好在这七言诗中寄托我深厚的情谊。
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歌风格清新爽朗,善用比兴手法。
2.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 令狐楚,字壳士,中唐政治家、文学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交往甚密,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影响。
4. 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五岳中的中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5. 洛水,在古代文化中常被提及,沿岸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
《酬令狐相公见寄》是刘禹锡写给友人令狐楚的一首应答诗,充分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诗的开篇,诗人便对令狐楚的才能和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才兼文武播雄名,遗爱芳尘满洛城”,这不仅是对友人的赞美,也从侧面反映出二人关系的融洽。接下来,“身在行台为仆射,书来甪里访先生”,写出了令狐楚虽位高权重,却依然保持着对友人的关怀,通过书信问候,这种情谊在官场中尤为可贵。
而后两句“闲游占得嵩山色,醉卧高听洛水声”,描绘了诗人自己的生活情景,看似悠然自得,实则在这闲适之中蕴含着对友人的思念。最后,“千里相思难命驾,七言诗里寄深情”,直接点出主题,因距离遥远无法相见,只能将浓浓的思念之情寄托在这首诗中。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人物、景物的描写,将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中唐时期酬答诗中的佳作。学习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还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诗歌艺术特点。
全诗围绕与令狐楚的交往和情谊展开,语言真挚恳切,情感深厚。首联赞扬令狐楚文武双全,声名远播,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颔联点明双方的身份和交往,令狐楚身居要职却不忘问候自己,体现了二人友谊的深厚。颈联描绘了刘禹锡自己闲游嵩山、醉卧听洛水的生活场景,看似闲适,实则暗藏对友人的思念。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因路途遥远难以相见,只能通过诗歌寄托深情,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全诗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将友情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这首诗是刘禹锡酬答令狐楚寄赠之作。令狐楚是中唐时期的名臣、诗人,与刘禹锡交往密切。当时令狐楚身居高位,在地方任职,而刘禹锡可能处于相对闲暇的状态。两人虽相隔两地,但常有书信往来和诗歌唱和。此诗便是刘禹锡收到令狐楚的寄信后,有感而发创作的,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