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声烜赫冠前贤,时望穹崇镇北边。
身上官衔如座主, 幕中谭笑取同年。
幽并侠少趋鞭弭,燕赵佳人奉管弦。
仍把天兵书号笔,远题长句寄山川。
家声烜赫冠前贤,时望穹崇镇北边。
身上官衔如座主, 幕中谭笑取同年。
幽并侠少趋鞭弭,燕赵佳人奉管弦。
仍把天兵书号笔,远题长句寄山川。
家族声望显赫超过前代贤达,当时的声望崇高镇守北方边疆。
您身上的官衔如同座主一般尊贵,幕府中谈笑间便得到同年友人的赏识。
幽并之地的侠义少年纷纷追随您的旗帜,燕赵地区的美女献上歌舞音乐。
还拿起指挥天兵的笔书写号令,从远方写下长篇诗句寄给山川大地。
1. 酬答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指诗人之间以诗歌相互赠答,表达情谊、交流思想等,本诗即为刘禹锡酬答狄尚书的作品。
2. 幽州与并州:古代的两个州名,幽州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并州大致在今山西一带,两地在历史上以多侠义之士闻名。
3. 燕赵:古代的燕国和赵国,地域主要在今河北一带,因历史文化等原因,该地区常被提及,且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等说法,诗中也提到“燕赵佳人”。
4. 同年:在科举制度中,同一年考中进士等的人互称为同年,他们之间往往有特殊的情谊,诗中体现了狄尚书与同年在幕府中的交往。
5. 座主: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称主考官为座主,后来也泛指师长,诗中用“座主”来形容狄尚书官衔的尊贵。
《酬太原狄尚书见寄》是刘禹锡写给狄尚书的一首酬答诗,我们先来了解诗的整体脉络。开篇两句就点明了狄尚书的家族声望和自身的重要地位,他镇守北方边疆,备受尊崇。这为我们勾勒出了狄尚书的基本形象——一位地位显赫、肩负重任的官员。
接着看中间两联,颔联讲述了狄尚书在官场中的状态,官衔尊贵,且能与同年友人在幕府中愉快相处,这体现了他不仅有高位,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颈联则通过描写周围人的追随和侍奉,从侧面进一步烘托他的威望,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影响力之大。
最后尾联更是点睛之笔,写出狄尚书文武兼备,既能运筹帷幄指挥军队,又有文学才华能作诗寄情。这样一位全面发展、有声望有能力的人物,自然值得刘禹锡如此赞美。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其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比如“同年”“座主”等科举相关称谓,以及“幽并”“燕赵”等地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同时,体会酬答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感受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交流情谊的方式。
全诗围绕狄尚书展开,从多个角度塑造了其形象。首联“家声烜赫冠前贤,时望穹崇镇北边”,从家族声望和个人当时的声望入手,突出狄尚书的显赫地位和重要职责,奠定了全诗对其赞美崇敬的基调。
颔联“身上官衔如座主,幕中谭笑取同年”,描写狄尚书的官衔尊贵以及在幕府中与同年友人相处融洽、谈笑风生的情景,展现其不仅地位高,还善于与人交往。
颈联“幽并侠少趋鞭弭,燕赵佳人奉管弦”,通过描绘幽并侠少的追随和燕赵佳人的侍奉,侧面烘托出狄尚书的威望和影响力,展现其生活场景的不凡。
尾联“仍把天兵书号笔,远题长句寄山川”,进一步写出狄尚书的文武双全,既能指挥军队,又能创作诗歌寄情于山川,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通过层层铺垫,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有声望、有能力、有人望的官员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狄尚书的由衷赞美。
这首诗是刘禹锡酬答太原狄尚书的作品。狄尚书即狄兼谟,他在当时担任重要官职,镇守北方边疆,颇有声望。刘禹锡与狄兼谟之间应有一定的交往和情谊,当狄兼谟寄诗给刘禹锡后,刘禹锡便写下这首诗回赠。当时刘禹锡可能处于相对闲适的状态,通过诗歌表达对狄兼谟的赞美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