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宣州崔大夫见寄

刘禹锡 〔唐朝〕

白衣曾拜汉尚书,今日恩光到敝庐。

再入龙楼称绮季, 应缘狗监说相如。

中郎南镇权方重,内史高斋兴有馀。

遥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飞尽柳花初。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曾经以平民身份被任命为汉代的尚书,如今圣上的恩宠荣光降临到我简陋的屋舍。

再次进入皇宫被人称作绮季般的贤才,想必是因为有像狗监一样的人推荐了我这如司马相如般的人才。

您作为中郎在南方镇守,权势正重;我作为内史在高敞的书斋中,兴致正浓。

遥想敬亭山的春天将要过去,百花已经凋谢殆尽,柳花刚刚开始飞舞。

1. 用典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如“绮季”“狗监”“相如”等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

2. 诗歌的结构严谨,四联层次分明,从叙事到抒情,再到写景,过渡自然。

3. 敬亭山是安徽宣城的著名景点,在唐诗中多次出现,成为文人墨客寄情抒怀的对象。

4. 酬赠诗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多为友人之间相互唱和之作,这首诗便是典型的酬赠诗。

  • 白衣:古代平民穿白衣,故以白衣代指平民。
  • 汉尚书:此处借指唐代的尚书官职,汉代尚书权力较大,此处用汉典说唐事。
  • 恩光:皇帝的恩宠和荣光。
  • 敝庐:对自己家的谦称,简陋的屋舍。
  • 龙楼:指皇宫、禁城,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 绮季:即绮里季,是汉初著名的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后常用来指代贤才。
  • 狗监:汉代掌管皇帝猎犬的官,这里指推荐人才的人,相传司马相如因狗监杨得意的推荐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 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文学家。
  • 中郎:古代官职名,此处指崔大夫。
  • 南镇:在南方镇守。
  • 内史:古代官职名,此处是诗人自指。
  • 高斋:高雅的书斋。
  • 敬亭:即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当时崔大夫在宣州任职,宣州靠近敬亭山。

这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文化底蕴的酬赠诗。开篇诗人回忆过往与当下,通过“白衣”到受“恩光”的变化,展现出人生的起伏与机遇的重要性。颔联巧用典故,既彰显了自信,又暗示了他人引荐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处世境遇。颈联分别描绘崔大夫和自己的状况,展现出双方在不同位置上的担当与心境,体现了双方的相互理解。尾联以敬亭山暮春之景作结,将对友人的思念融入景物之中,情景交融,让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刘禹锡诗歌中用典的精妙,以及他在复杂人生境遇中所保持的豁达与感恩之心。同时,也能了解到唐代酬赠诗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感受到唐诗丰富的内涵与艺术魅力。

全诗语言典雅,用典巧妙,情感真挚。首联回忆往昔与当下对比,既回忆自己曾经的任职经历,又感慨当下受到恩宠的感激。颔联运用绮季和司马相如的典故,既自比贤才,又暗指得到推荐,表达了对机遇的珍惜。颈联分别写崔大夫和自己的境况,展现出双方各自的身份与状态,暗含相互的理解与认可。尾联以景抒情,通过遥想敬亭山暮春的景象,既点出崔大夫所在之地,又借景物传递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境优美,余味悠长。全诗将叙事、抒情、用典融为一体,体现了刘禹锡诗歌沉稳蕴藉的风格。

这首诗是刘禹锡回赠给宣州崔大夫的作品。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经历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崔大夫崔大夫时任宣州地方长官,向刘禹锡寄赠了诗作,刘禹锡便写下这首诗回应。当时刘禹锡可能处于相对安稳的时期,诗中既表达了对崔大夫的感激,也流露出自己的心境和对友人的思念。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