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雍流水近灵台,中有诗篇绝世才。
渤海归人将集去, 梨园弟子请词来。
琼枝未识魂空断,宝匣初临手自开。
莫道专城管云雨,其如心似不然灰。
辟雍流水近灵台,中有诗篇绝世才。
渤海归人将集去, 梨园弟子请词来。
琼枝未识魂空断,宝匣初临手自开。
莫道专城管云雨,其如心似不然灰。
太学附近的流水靠近灵台,其中蕴含着诗篇中那冠绝当世的才华。
从渤海归来的人将要带着文集离去,梨园的弟子们前来求取诗词。
未曾见过那美好的玉树琼枝,只能白白地魂牵梦绕、愁肠寸断;当珍贵的书匣初次拿到面前,我亲手将其打开。
不要说我专门掌管着风云雨露(指担任的官职),怎奈我的内心依然没有像死灰那样沉寂。
1.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清新俊爽,善用比兴寄托手法。
2.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其诗以五七言律诗见长,题材多为送别、边塞等。
3. 辟雍:古代最高学府,象征着教化之地,是古代礼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4. 梨园弟子:本为唐玄宗时培养的乐工舞人,后成为戏曲演员的代称,反映了唐代宫廷音乐舞蹈的发展。
5. 酬赠诗:古代文人之间相互酬答、赠送的诗歌,是人际交往和文学交流的重要形式,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谊和文学见解。
《酬杨司业巨源见寄》是刘禹锡与友人杨巨源诗文唱和的佳作。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缘由,它是刘禹锡收到杨巨源寄来的诗文后所作的回赠诗,这在古代文人交往中是很常见的现象,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文学交流和情谊。
从诗句内容来看,首联描绘了太学附近的环境,进而引出杨巨源诗篇中的绝世才华,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颔联通过具体的场景,像“渤海归人将集去”和“梨园弟子请词来”,让我们感受到杨巨源作品的广泛影响,说明其才华得到了不同人群的认可。
颈联则更侧重于表达刘禹锡个人的情感,“琼枝未识魂空断”写出了他对杨巨源才华的仰慕和未见其佳作时的期盼,而“宝匣初临手自开”则细致地刻画了他收到诗文时的珍视与急切,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亲手打开匣子的情景。
最后尾联,刘禹锡由赞扬友人转向抒发自己的心境,“莫道专城管云雨,其如心似不然灰”这句诗,展现了他虽然担任官职,但内心依然充满激情和抱负,没有消沉,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才华的肯定,也是诗人自身情怀的流露,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唐时期文人的交往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首联“辟雍流水近灵台,中有诗篇绝世才”,从地点入手,将太学、灵台这些与文化、才思相关的地方联系起来,引出杨巨源诗篇中蕴含的绝世才华,起笔便对对方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肯定。
颔联“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通过“渤海归人”带走文集、“梨园弟子”求取诗词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杨巨源作品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进一步彰显其才华。
颈联“琼枝未识魂空断,宝匣初临手自开”,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表达了对杨巨源才华的仰慕以及收到其寄来诗文时的珍视之情。“魂空断”写出了未见其佳作时的期盼与失落,“手自开”则体现了拿到诗文时的急切与重视。
尾联“莫道专城管云雨,其如心似不然灰”,由赞扬对方转入抒发自身情感,表明自己虽身居官职,但内心依然充满激情与抱负,并未因世事变迁而消沉,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酬答之意,又展现了双方的才华与心境,情感真挚,意蕴深厚。
此诗是刘禹锡为酬答杨巨源的寄赠之作。杨巨源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与刘禹锡有交往。当时两人可能都在官场任职,有着相似的文人圈子和交流氛围。刘禹锡在收到杨巨源寄来的诗文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以回赠,既表达了对杨巨源才华的赞赏,也抒发了自己的心境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