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庙释奠作

刘禹锡 〔唐朝〕

叹息鲁先师,生逢周室卑。

有心律天道,无位救陵夷。

历聘不能用,领徒空尔为。

儒风正礼乐,旅象入蓍龟。

西狩非其应,中都安足施。

世衰由我贱,泣下为人悲。

遗教光文德,兴王叶梦期。

土田封后胤,冕服饰虚仪。

钟鼓胶庠荐,牲牢郡邑祠。

闻君喟然叹,偏在上丁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令人叹息啊,鲁国的先师孔子,他生逢周朝王室衰微的时代。孔子有心用天道来规范世间,可惜没有权位去挽救那衰败的局势。他周游列国去寻求任用,却始终不被采用,带领着弟子们,最后也只能徒劳无功。儒家的风范端正了礼乐制度,孔子的思想就像蓍草和龟甲能占卜未来一样有着深远的影响。鲁哀公西狩获麟,这并非是吉祥的应验,孔子在中都短暂的政绩又哪里能得到充分施展呢?世道衰败是因为孔子这样的贤才被轻视,我不禁为他而悲泣。孔子留下的教诲彰显了文德,后世兴起的帝王也顺应了尊儒的趋势。孔子的后代被封赐了土地,孔子也被用冕服等礼仪来尊崇,这不过是些虚有的仪式罢了。在学校里用钟鼓来祭祀孔子,各郡邑用牲畜来供奉他。听闻你感慨叹息,尤其是在每月上丁日祭祀孔子的时候。

1. 释奠: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

2. 文宣王:唐朝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

3. 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代占卜的工具,在诗中象征孔子思想的预测性和深远影响。

4. 西狩获麟: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停止了《春秋》的编写。

5. 中都宰:孔子曾担任中都宰,在任期间有一定政绩。

  • 鲁先师: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后世尊称为先师。
  • 周室卑:周朝王室衰微。
  • 律天道:用天道来规范。
  • 陵夷:衰败。
  • 历聘:指孔子周游列国,寻求任用。
  • 领徒:带领弟子。
  • 儒风:儒家的风范。
  • 旅象入蓍龟:蓍草和龟甲是古代占卜的工具,这里指孔子的思想有深远影响。
  • 西狩: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吉祥的征兆。
  • 中都:孔子曾在中都为官。
  • 遗教:孔子留下的教诲。
  • 兴王叶梦期:后世兴起的帝王顺应了尊儒的趋势。
  • 后胤:后代。
  • 冕服: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服。
  • 胶庠:学校。
  • 牲牢:祭祀用的牲畜。
  • 上丁时:每月上旬的丁日,古代有在此时祭祀孔子的习俗。

刘禹锡这首诗以和诗的形式,围绕孔子的生平遭遇和后世对他的尊崇展开。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展现了孔子怀才不遇的困境,同时又肯定了他思想的价值。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在现实中,虽然朝廷对孔子进行祭祀等尊崇活动,但诗人认为这些可能只是表面的形式,而没有真正重视孔子思想的精髓。这也反映了刘禹锡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察和

诗的开篇“叹息鲁先师,生逢周室卑”,直接表达了对孔子生不逢时的叹息,为全诗奠定了悲叹的基调。接着描述孔子有心救世却无位施展,“历聘不能用,领徒空尔为”,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无奈与徒劳。“儒风正礼乐,旅象入蓍龟”则肯定了孔子思想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强调其思想的深远意义。“西狩非其应,中都安足施”进一步说明孔子所处时代的不合理,即使有短暂的政绩也无法充分施展。“世衰由我贱,泣下为人悲”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孔子遭遇的悲愤之情。后半部分写后世对孔子的尊崇,“遗教光文德,兴王叶梦期”,然而“土田封后胤,冕服饰虚仪”又暗示这种尊崇更多是形式上的,缺乏真正的内涵。最后“闻君喟然叹,偏在上丁时”,点明和诗的缘由,也再次强调了这种感慨在祭祀孔子时的强烈。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孔子的同情与敬仰,又有对当时尊孔形式化的批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和李六侍御关于文宣王庙释奠之作。释奠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在当时,孔子已经被尊为文宣王,各地会举行释奠仪式来祭祀孔子。李六侍御在参与释奠仪式时有所感慨而作诗,刘禹锡便写下此诗相和。在唐朝,儒家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佛道也很兴盛,但朝廷对孔子的尊崇依然不减,释奠等祭祀活动也是维护儒家正统地位的一种方式。刘禹锡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孔子生不逢时的感慨以及对当时尊孔仪式的看法。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