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与乐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饮…十二韵

刘禹锡 〔唐朝〕

洛下今修禊,群贤胜会稽。

盛筵陪玉铉,通籍尽金闺。

波上神仙妓,岸傍桃李蹊。

水嬉如鹭振,歌响杂莺啼。

历览风光好,沿洄意思迷。

棹歌能俪曲,墨客竞分题。

翠幄连云起,香车向道齐。

人夸绫步障,马惜锦障泥。

尘暗宫墙外,霞明苑树西。

舟形随鹢转,桥影与虹低。

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

唯馀踏青伴,待月魏王堤。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如今在洛阳举行修禊活动,众多贤才盛会胜过当年的会稽。盛大的筵席上陪着位高权重的裴令公,与会者都是达官显贵。水波上有如同神仙般的歌妓,岸边是桃李盛开的小路。水上嬉戏的人们像白鹭振翅,歌声与黄莺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遍览这美好的风光,随着船儿顺流逆流,心意都沉醉其中。船夫的棹歌能与优美的乐曲媲美,文人墨客竞相分题作诗。翠绿的帐幕像云一样涌起,华丽的香车在道路上整齐排列。人们夸赞那绫罗做的步障,连马都怜惜那锦缎做的障泥。宫墙之外尘土飞扬,苑树西边晚霞明亮。船儿随着鹢首的方向转动,桥的影子与彩虹一样低。河水在晴天里看起来更加遥远,鸟儿在暮色中想要栖息。只剩下一同踏青的伙伴,在魏王堤上等待月亮升起。

1. 修禊是古代的传统习俗,具有祈福、消灾的意义。

2. 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文化意象,如“玉铉”“金闺”等,反映了古代的官制和文化。

3. 棹歌是船工在划船时唱的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作为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元素出现。

4. 步障和障泥是古代的生活用品,在诗中体现了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 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 玉铉:指三公、宰辅,这里指裴令公。
  • 通籍: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后称在朝中做官为通籍。
  • 金闺:指金马门,汉代宫门名,这里代指朝廷。
  • 桃李蹊:指桃李盛开的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 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
  • 步障: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屏幕。
  • 障泥: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尘土的垫子。
  • :一种水鸟,古代常在船头画鹢鸟,故以鹢代指船。
  • 魏王堤:在洛阳洛水旁。

这首诗以修禊活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场盛大的聚会。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活动的场景和氛围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人物、景物到声音、色彩,都进行了精心的刻画。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氛围,也能体会到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的一些文化知识和意象,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窗口。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而欢乐的修禊活动。首联将洛阳的修禊盛会与会稽的兰亭雅集相比,突出此次聚会的贤才众多。颔联点明陪宴的人物身份尊贵。中间几联从多个角度描写了活动的热闹场景,有歌妓、桃李、水嬉、歌声等,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画面。“棹歌能俪曲,墨客竞分题”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才情和雅兴。“翠幄连云起,香车向道齐”描绘了场面的宏大和奢华。尾联则以等待月亮升起,给人留下了美好的遐想,也暗示了聚会的意犹未尽。整首诗语言优美,对仗工整,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情趣。

此诗创作于唐朝,三月三日是古代的修禊日,人们会到水边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消除不祥。诗中描绘了诗人刘禹锡与白居易(乐天)、河南李尹等人陪同裴令公在洛水泛舟禊饮的情景。当时裴令公位高权重,此次活动聚集了众多贤才,是一场盛大的聚会。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