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

刘禹锡 〔唐朝〕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秋堂境寂夜方半,云去苍梧湘水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参禅的思绪不妨寄托在玉琴之上,真正的僧人在听琴时的心境旁人难以洞悉。秋夜的厅堂寂静无声,时光已至夜半,白云飘向苍梧山,湘江的水深沉幽远。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风豪放豁达,善用比兴手法,蕴含哲理。佛教在唐朝达到鼎盛,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体现出禅意。苍梧和湘水在古代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常与舜帝、娥皇、女英等传说相关联。

  • 禅思:指参禅悟道的思绪。
  • 玉琴:对琴的美称。
  • 真僧:真正的僧人,这里也可引申为有高深禅悟之人。
  • 苍梧:山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传说舜帝南巡驾崩后葬于苍梧之野。
  • 湘水:即湘江,是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在古代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听闻舜帝驾崩,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

这首诗将琴音、禅思与秋夜之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从琴音中感悟禅意,是诗人的独特体验。“真僧不见听时心”一句,让我们明白禅意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后两句的写景,既是实写秋夜之景,又有象征意义,白云、苍梧、湘水代表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整首诗传达出诗人对禅意的追求和对宁静、高远境界的向往。

这首诗意境清幽,充满禅意。首句“禅思何妨在玉琴”,点明琴音与禅思可相互交融,琴音能引发人的禅悟。“真僧不见听时心”则强调真正的禅意难以捉摸,真僧听琴时的心境旁人难以参透,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后两句“秋堂境寂夜方半,云去苍梧湘水深”描绘了秋夜厅堂的寂静,以及白云飘向苍梧、湘江水深的景象,以景衬情,进一步渲染出空灵、深邃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禅意的悠远。

刘禹锡生活于唐朝中晚期,彼时佛教盛行,文人雅士常与僧人交往,参禅论道成为一种风尚。此诗或许是刘禹锡在某秋夜,于静谧的厅堂中听僧人抚琴时所作。在琴音里,他体悟到禅意,遂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