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诸君子

刘禹锡 〔唐朝〕

雷雨江山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雷雨交加,江山之间仿佛有卧龙腾空而起,我这个来自武陵的樵客也追寻着仙人的踪迹。在楚地的江水和枫林下度过了十年时光,今夜终于初次听到了长乐宫的钟声。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佳作。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年间是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的时期。

“长乐宫”是西汉时期的皇家宫殿,位于长安城内,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在古代诗词中,“长乐钟”常被用来指代朝廷或皇权。

  • 元和甲午岁:即元和九年(814 年)。
  • 逐客:被贬谪之人,这里指刘禹锡等被贬到南方的官员。
  • 武陵:今湖南常德。
  • 樵客:作者自指,寓意自己如山中樵夫般远离尘世。
  • 蹑仙踪:追随仙人的踪迹,比喻奉诏回京。
  • 十年:刘禹锡从永贞元年(805 年)被贬,到元和九年,正好十年。
  • 楚水枫林:泛指作者被贬之地的山水风光。
  • 长乐钟:长乐宫的钟声,这里指代朝廷。

这首诗是刘禹锡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写照。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自身经历的描写,他展现了自己在政治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信心。诗中的“雷雨江山起卧龙”一句,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自己和战友们政治抱负的一种隐喻。而“十年楚水枫林下”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被贬期间的孤独和寂寞。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卧龙”象征着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长乐钟”象征着朝廷的召唤。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对于我们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总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首句“雷雨江山起卧龙”,以宏大的自然景象开篇,“雷雨”象征着政治风云变幻,“卧龙”则暗指自己和一同被贬的好友们如同蛰伏的巨龙,如今即将在风云际会中腾飞。这一句气势磅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次句“武陵樵客蹑仙踪”,作者自比为武陵的樵客,“蹑仙踪”表明自己奉诏回京,仿佛是追随仙人的脚步,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此句在豪迈中又透露出一丝自嘲和感慨。

第三句“十年楚水枫林下”,回顾了自己被贬南方的十年时光,“楚水枫林”描绘出了被贬之地的荒凉和寂寞,饱含着作者的辛酸和无奈。

尾句“今夜初闻长乐钟”,“长乐钟”代表着朝廷的召唤,“初闻”则强调了这一时刻的珍贵和重要。这句诗将作者被贬十年后的复杂心情推向了高潮,既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又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雄浑,既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前途的期待,又流露出对过去十年被贬生涯的感慨,是刘禹锡诗歌中的佳作。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九年(814 年)十二月,朝廷下诏召回被贬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这首诗便是刘禹锡从武陵赴京途中所作,表达了他被贬十年后奉诏回京的复杂心情。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