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后篇

刘禹锡 〔唐朝〕

昔日慵工记姓名,远劳辛苦写西京。

近来渐有临池兴,为报元常欲抗行。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过去我疏懒于用心记取书法名家的姓名,却劳烦你远道而来,辛苦地书写西京的往事。

近来我渐渐有了临池学书的兴致,为了回报你,我要像当年的钟繇一样,力求在书法上与你抗衡比美。

1. 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豪放洒脱,善用典故。

2. 临池:典故出自《后汉书·张芝传》,指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经常洗笔砚,使得池水都变黑了。后以"临池"代指学习书法。

3. 钟繇(字元常):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4. 西京:古代都城名,在唐代一般指长安(今西安),与东京洛阳相对。

5. 唱和诗:古代文人相互酬答的诗歌,这首《答后篇》即为刘禹锡回应友人的唱和之作。

  • 慵工:疏懒,不勤于做事。这里指作者自己过去不勤于记取书法名家。
  • 记姓名:指记取书法名家的姓名和事迹。
  • 远劳辛苦:指对方远道而来,不辞辛劳。
  • 写西京:书写西京的往事或相关内容。西京,通常指长安。
  • 临池兴:临池学习书法的兴致。临池,指学习书法,典出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
  • 元常: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字,擅长楷书,与王羲之并称"钟王"。这里代指在书法上有造诣的友人。
  • 抗行:抗衡,并行,指在书法水平上不相上下。

《答后篇》是刘禹锡晚年的一首唱和诗,看似简单的四句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人际交往层面来看,这首诗是刘禹锡对友人的回应。诗的开头就表达了对友人"远劳辛苦"的感激,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和相互尊重。在古代文人交往中,以诗唱和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这首诗便是这种文化传统的体现。

其次,从个人修养层面来讲,诗中展现了刘禹锡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临池兴"不仅表明了他对书法的兴趣,更体现了一种不断学习、精进不已的人生态度。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情和进取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从文化内涵层面来看,诗中运用了多个与书法相关的典故,如"临池"、"元常"等,既显示了刘禹锡深厚的文化素养,也让我们了解到唐代文人对书法艺术的重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首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文化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又展现了自身的艺术追求和文化素养,是一首兼具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佳作。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艺术追求。首联"昔日慵工记姓名,远劳辛苦写西京",作者以谦逊的态度回顾过去,坦言自己过去对书法名家不够关注,同时表达了对友人远道而来、辛勤书写的感激之情,既显真诚,又为下文做铺垫。

颔联"近来渐有临池兴,为报元常欲抗行"则笔锋一转,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临池兴"点明了自己对书法的兴趣渐浓,"为报元常"既呼应了友人的盛情,又以钟繇自比,表达了在书法上追求精进、希望与友人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愿望。"欲抗行"三字既不卑不亢,又显露出作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自信。

全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将对友人的感激、自身的转变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刘禹锡晚年从容豁达而又不失进取的精神境界。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擅长书法。这首诗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是为回应友人赠诗而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友人可能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曾远道而来与刘禹锡交流,并书写了有关西京长安的内容相赠。刘禹锡收到友人的赠礼和诗作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回应友人,表达了自己近来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以及想要与友人在书法上相互切磋、一较高下的意愿。

当时刘禹锡历经贬谪后,生活相对安定,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文学创作和艺术修养,这也为他重拾对书法的兴趣提供了条件。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感谢,也展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上不服输的精神。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