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裴令公夜宴

刘禹锡 〔唐朝〕

天下苍生望不休,东山虽有但时游。

从来海上仙桃树,肯逐人间风露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天下的百姓们期盼(裴令公出山治理天下)的愿望从未停止,裴令公虽有像东晋谢安那样退隐东山的闲适时光,但也只是偶尔去游玩。自古以来海上的仙桃树,怎会随着人间的风露而步入秋天呢。

“奉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创作方式,指的是按照别人所作诗词的题材、体裁和韵脚来写作诗词,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回应。谢安隐居东山后出山成就大业,“东山”因此成为文人笔下隐居的代名词。仙桃树在神话传说中具有特殊寓意,常象征着超凡、长寿等。

  • 苍生:指百姓。
  • 东山: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后泛指隐居之地。这里以谢安比裴令公。
  • 海上仙桃树:神话传说中海上仙山有仙桃树,这里比喻裴令公的超凡脱俗。
  • 肯逐:怎肯跟随。

刘禹锡这首诗围绕裴令公展开。开篇就把百姓对裴令公的期望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裴令公身负的重任。接着用“东山”的典故,说明裴令公的退隐只是暂时的。最后用仙桃树来比喻裴令公,强调他的独特和高洁。从诗中可以看出刘禹锡对裴令公的敬重,同时也暗示裴令公应像仙桃树一样,不被外界干扰,继续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这首诗既有对裴令公的赞美,也有对他的勉励。

首句“天下苍生望不休”,直接点明天下百姓对裴度的殷切期望,体现出裴度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东山虽有但时游”,将裴度比作谢安,表明他虽有退隐闲适之时,但并非长久归隐。后两句“从来海上仙桃树,肯逐人间风露秋”,以仙桃树自比裴度,突出其超凡脱俗,不会被人间的沧桑变化所影响,进一步赞颂了裴度的高尚品格和独特地位。整首诗语言简洁,却蕴含着对裴度的高度赞扬和对其能继续为国家和百姓效力的期待。

此诗是刘禹锡奉和裴令公夜宴而作。裴令公即裴度,他是唐朝名相,在政治上有重要地位。在夜宴这样的场合,刘禹锡作诗表达对裴度的赞誉与期许等情感。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