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安国观闻笙

刘禹锡 〔唐朝〕

织女分明银汉秋,桂枝梧叶共飕飗.月露满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楼。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秋夜,银河璀璨,织女清晰可见。桂枝和梧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月光和露水洒满庭院,四周一片寂静。此时,悠扬的《霓裳羽衣曲》从高楼上传来。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洒脱,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代表了唐代音乐舞蹈的最高水平,在文学作品中常被提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银汉:银河。
  • 飕飗:形容风声。
  • 霓裳一曲:指《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音乐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先描绘了秋夜星空和风声中的自然景象,让读者感受到秋夜的宁静与清冷。接着,以满庭的月露和寂静的人,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氛围。最后,用高楼传来的《霓裳羽衣曲》打破寂静,却又不破坏整体的清幽意境,反而使笙乐的美妙更加突出。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清幽、空灵的意境。前两句描绘秋夜之景,“织女分明银汉秋”点明时间是秋季的夜晚,银河清晰可见,织女仿佛近在眼前,增添了神秘浪漫的氛围。“桂枝梧叶共飕飗”,风声中桂枝和梧叶作响,给人以清冷之感。后两句“月露满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楼”,月光和露水布满庭院,人都安静无声,而此时高楼上传来《霓裳羽衣曲》,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静谧,同时也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动人,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此诗具体创作背景不详。刘禹锡生活于唐朝中晚期,当时社会文化繁荣,道教盛行,道观成为文人雅士常去之地。这首诗可能是诗人秋夜在安国观游玩时,听到笙乐演奏有感而发所作。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